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革命实践的精神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核心精神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明确指出,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毋庸置疑,延安精神具有历久弥新、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在当前大数据分析、5G通信网络及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技术兴起的背景下,高校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积极将延安精神进行数字化转化,并广泛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去,创造性发展延安精神,积极推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
数字赋能延安精神铸魂育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高校学生群体的阅读行为模式已发生显著变化。在校园里,传统纸质媒介阅读的受众明显下降,基于电子终端的数字化阅读已逐步成为主流阅读方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手段之一。这种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阅读方式既注重内在品质与情感认同,同时也能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让读者更加立体、直观地领悟作品中的内涵。延安精神要想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就应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延安精神数字化进程,发挥数字化阅读优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以结构化数字形态深度融入校园教学场景与课堂实践环节。
数字赋能延安精神铸魂育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教育本质上属于精神层面的交互实践活动,其核心特征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延安精神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历史语境的时空距离,使当代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而数字赋能下的延安精神,通过构建科学化、定制化的教育路径,能有效突破传统教育场景中的时空局限,其直抵人心,铸魂育人。借助互联网平台,延安精神教育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无论是学校里的学生,还是社会上的各界人士,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接受延安精神教育,实现教育的全民化和终身化。
数字赋能延安精神铸魂育人,也还面临突出的问题与挑战。一是数字资源建设不足。在当前的研究背景下,针对延安精神所构建的数字资源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同质化倾向严重、知识体系碎片化明显、学术深度挖掘不足等问题。从资源呈现形式来看,现有数字资源的技术应用水平亟待提升。部分平台仅将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转录、扫描成电子版,未充分运用多媒体交互、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和开发,导致资源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因此,在数字赋能背景下加强延安精神的数字资源建设已经十分重要且迫切。
二是教学模式创新不够。目前,数字技术在教育中进行了初步应用,但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尽管已经有一些地方已经逐渐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但仍然以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递知识为主导,仅将数字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如播放PPT、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导致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并未得到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不大,体验感不足,制约了延安精神铸魂育人的效果。
三是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运用数字技术推进延安精神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掌握有效的实践技能,数字化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他们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自主开发能力较为薄弱,难以结合延安精神教育需求创作高质量教学内容;对主流教学平台的功能运用不够娴熟无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延安精神课程教学的优势,不仅制约着延安精神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影响了其铸魂育人效果的实现。
数字赋能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基础工作就是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延安精神数字资源建设,可以从全面搜集与延安精神紧密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及影像素材等方面着手。在此基础上,聚焦数字资源,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精细化分类与安全化存储,构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结构完备的延安精神数字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来源。
数字赋能延安精神铸魂育人,进而必须利用数字技术创新线上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弱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导致教学效率低。面对这一问题,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例如,依托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强化青年学子与延安精神内核的感知联结;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整合技术资源,通过革新教学理念、拓展教育视野、应用前沿技术、拓展实践场域等维度,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打造专题化数字文化传播矩阵,联合信息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科力量,以“延安+VR”“延安+双创”等手段,进一步促进延安精神的深度挖掘和社会效益转化。
数字赋能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尤其需要着力增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力度。“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延安精神价值传承的实践者,其数字化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数字赋能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要制定系统、全面的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计划,涵盖数字技术基础知识、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数字化课程设计与开发等内容,使教师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教学技能,并通过专题培训、实践指导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延安精神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数字资源与工具,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好地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延安精神。
数字赋能为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创造了新的机遇。展望未来,数字赋能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工作仍需不断探索与完善,要注重将延安精神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基更加磅礴的精神伟力。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课教师专项“革命文化短视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编号:22VSZ074);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北京红色文化的移动传播研究”(编号:BJSZ2021YB4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