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铸就的精神丰碑,其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内核,穿越时空仍闪耀着时代光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国内改革日益深化,亟待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这既是应对“卡脖子”技术挑战、实现科技自立的迫切需要,也是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推动绿色转型、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选择,更是凝聚民族共识、砥砺奋斗品格的精神动力。
一、强化自主创新,攻克科技“卡脖子”难题
面对国际科技竞争与技术封锁,需以自力更生精神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由政府牵头,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联合组建攻关联盟,聚焦芯片制造、人工智能底层算法、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领域,通过任务分解、资源共享,合力进行自主研发。例如,在芯片制造领域,可借鉴“两弹一星”时期全国大协作的模式,由龙头企业承担工程化任务,科研院所主攻材料与工艺创新,高校负责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跨领域技术难题。
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打破地域、单位、身份限制,面向全社会发布“卡脖子”技术攻关榜单,鼓励有能力的团队揭榜领题。对入选项目给予资金、场地、设备等全方位支持,并设立里程碑式考核节点,按阶段拨付经费,确保研发进度。同时,建立多元化科研激励体系,对成功突破技术的团队,不仅给予百万级现金奖励,还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上开辟“绿色通道”。对核心成员授予荣誉称号,通过媒体宣传其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事迹。通过以上举措营造“敢于啃硬骨头”的科研氛围,使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延安精神在科技攻关一线焕发新生,助力我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二、发展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需摒弃“等、靠、要”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传统。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并通过成立由农业专家、乡镇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等优势,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比如,在生态环境优越的山区发展高山茶、中药材种植;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开发非遗手工艺品、古村落研学游等项目。
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统一开展有机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建立合作社、企业订单式生产机制,与食品加工企业、商超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保障农产品销路。同时,鼓励返乡青年、大学生利用电商平台,打造“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农业部门可定期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指导;人社部门组织电商运营、市场营销等创业课程;金融机构推出“乡村振兴贷”,对创业农户给予低息贷款支持,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降低贷款风险。另外,举办乡村创业大赛、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为创业者搭建展示平台,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乡村创业典型,以榜样力量带动更多村民投身产业发展,让延安精神中的艰苦奋斗传统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
三、推动绿色转型,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
“双碳”目标的落实离不开自力更生的探索精神。在企业端应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绿色技术研发中心,聚焦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设备等关键领域开展攻关。在新能源电池领域,支持企业研发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材料,提升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在风光储一体化技术上,联合突破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智能微电网等“卡脖子”难题。同时,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改造,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监测能耗数据,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碳排放强度。
政府需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对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实现碳减排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设立绿色转型专项基金,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低息贷款;严格执行能耗双控、碳排放标准,倒逼高耗能企业转型。以钢铁行业为例,借鉴延安时期“变废为宝”的智慧,鼓励企业建设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系统,将工业余热转化为居民供暖热源,既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又减少区域碳排放。
社会层面需营造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风尚,可以开展低碳社区、绿色校园创建活动,推广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绿色生活方式;利用短视频平台、公益广告宣传“光盘行动”“旧物循环”等理念,引导公众通过步行、骑行、公交出行等低碳行为积累“碳积分”兑换奖励。组织企业、学校、社区开展“绿色先锋”评选,表彰在低碳发展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案例,让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延安精神凝聚全社会推动绿色转型的奋进力量。
四、创新文化传播,弘扬红色精神内核
信息技术时代,需以创新形式传承延安精神,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血脉。
在传播形式上积极拥抱新技术与新媒介。文化企业联合科技公司,开发“延安精神”主题沉浸式数字剧场,运用全息投影、动感舞台等技术,还原南泥湾开荒时“ 背枪种地”的劳动场景,观众可手持虚拟农具参与“开垦荒地”互动;打造VR红色教育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自然科学院等场景,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媒体平台发挥短视频传播优势,推出“延安精神微课堂”系列节目,邀请老党员、党史学者以生动通俗的语言讲述延安故事,并运用动画、特效等技术手段,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开展“我为延安精神代言”全民创作活动,鼓励用户以短视频形式分享身边践行延安精神的案例,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矩阵。在线下,举办延安精神主题展览、话剧巡演,利用AR技术实现展品与观众的互动;在校园、社区开展“红色剧本共读会”“VR红色体验日”等活动,让不同群体参与其中。在线上,搭建延安精神云展馆、社交媒体话题专区,通过直播连线革命旧址、专家线上讲座等形式,扩大传播覆盖面。设立“红色文化传播创新奖”,表彰在延安精神传播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与团队,通过榜样引领,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真正深入人心,转化为全社会干事创业的行动自觉。
从延安精神中汲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力量,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当科技攻关以“两弹一星”精神突破壁垒,当乡村在“自己动手”中激活产业动能,当绿色转型融入“变废为宝”的智慧,当红色基因通过创新传播浸润人心,延安精神已深深融入时代血脉。站在新起点,唯有将这一精神转化为实干担当的行动自觉,方能在风险挑战中勇毅前行,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精神根基,续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BJSZ2024ZC8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