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6日
同甘共苦的岁月
郭来军
  1969年1月,刺骨的寒风如冰刀般割着脸颊,我和五位北京同学义无反顾地奔赴陕北临镇觉德村插队。初到那窑洞时,我们围坐在略显破旧的土炕上,像组建新家庭般热烈地商量分工:四个男生按年龄排序,两位女生排行老五老六,从此便以兄弟姐妹相称。
  老大体格壮实如牛,做事雷厉风行,既是田间劳动的指挥者,又是生活里细致周到的管家;老三总爱说些俏皮话,是大家的开心果;老四憨厚老实得像头老黄牛,总是默默埋头干活。记得有一次家中玉米面见底,善良的老五老六二话不说就开始准备磨面。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她们就牵着温顺的老驴忙活起来——一人赶驴转圈,一人专注筛面,金黄的玉米面如细雨簌簌落下,那温馨质朴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
  我们住的窑洞简陋至极:靠窗的旧土炕是就寝之处,黝黑的大柴锅负责三餐,狭窄的空间里堆满杂物的木箱。连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吃饭只能在坑洼不平的炕上,锅台边散落着破旧的漱口杯、掉漆的肥皂盒等杂物。
  那天,我和老四提前收工做饭。老四蹲在灶膛前劈柴,火苗在噼啪声中欢快跳跃。我将玉米面揉成团,熟练地贴在滚烫锅壁上——这种金黄酥脆的贴饼子,我们戏称“老鳖靠岸”。贴完饼子,我突然想起问水够不够,老四一句“差不多”让我心头一紧。掀开锅盖果然水已见底,慌忙添水时,溅起的水花在锅沿滋滋作响。
  十来分钟后,收工的同伴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锅盖掀开的瞬间,蒸汽弥漫整个窑洞。正当我们期待午餐时,一个饼子“扑通”滑进水里直冒泡。我强装镇定地打趣“老鳖下水了”,伸手去捞却被烫得龇牙咧嘴。尝了一口,肥皂味直冲脑门,忍不住“哇”地吐了出来。
  等蒸汽散尽才看清,原来是锅盖上的肥皂遇热掉进了水里。看着被毁的午饭和大家失望的神情,我满心愧疚——既心疼来之不易的粮食,更觉得对不起同甘共苦的伙伴。
  多年过去,插队生活的艰辛早已淡忘,但这次“老鳖靠岸”的意外,却成了最鲜活的记忆。它不仅是一段生活小插曲,更让我懂得,那些与伙伴们同甘共苦的岁月,才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