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剪刀起起落落、弯弯绕绕游走的韵律中,在红纸剪刀碰撞的沙沙声里,在时光的静静流逝中,一个长辫子的陕北少女剪纸跃然而出……近日,在抗大纪念馆的一家陕北剪纸文创店里,宝塔区陕北剪纸非遗传承人马国玉在几分钟之内随手一剪,就剪出了灵气可爱的“抓髻娃娃”,引得游客一阵赞叹。
在延安,剪纸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从革命纪念馆到农家小院,从城市橱窗到校园课堂,这些红艳艳的“剪花花”正如燎原的星火,点亮了陕北的文化记忆。
剪刀下的黄土魂:非遗传承人的艺术人生
陕北剪纸在老年人口中称为“剪花花”,是盛放在陕北人心灵中的艺术之花,深深镌刻在陕北人的文化基因里。在妇女的巧手妙思里,一幅幅生动美观的剪纸作品在纸上绽放,当灯光穿过镂空的剪纸,闪闪发光的仿佛不再只是剪纸,而是陕北人民发光发亮的美好人生。
在延安,不管是城市的喧闹处,还是农村的僻静处,总能看到各种剪纸元素的装饰物、剪纸作品,为城市增添了很多亮色。“婆姨女子手可巧,花花鸟鸟冒铰的”是对陕北妇女心灵手巧的一句称赞。“冒铰”以陕北妇女的随手一剪展现非凡魅力,但背后往往有几代人的智慧和经验积累,以及妇女们长年累月的精心练习。
小时候的马国玉看到外婆逢年过节剪窗花,为门帘、墙围剪下装饰画,总会感叹:“外婆为什么这么厉害!”她不会知道,外婆种下的一颗种子,会在接下来的时光里长成怎样一棵参天大树。后来,父母带领她学习剪纸知识技巧、农民画作画技巧,这颗种子得到全方位滋养,慢慢成长成熟。初中毕业后,她在深圳一家景区从事剪纸艺术表演,把剪纸从爱好转成事业。
4年的剪纸艺术表演为马国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回到延安,来到枣园革命旧址开了店。她把深圳学到的剪纸艺术表演和剪纸销售相结合,在店里她给游客表演剪纸艺术,一下子吸引了大批游客选购剪纸。2000年前后,她一年收入可达10万元,这笔钱当时可以在延安选购一套新房,带动周边不少妇女开始学习剪纸,这也更加坚定了她想把这项事业做下去的信心。后来,她把店开到了枣园“延安1938”主题文化街区、抗大纪念馆,剪纸事业越做越红火。
2003年,马国玉随文化部主办的中法文化年亮相法国巴黎,她的剪纸艺术表演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流畅的线条、优美的造型令法国观众惊叹不已。2005年,她的剪纸作品《老鼠嫁女》获“爱我中华”世界华人书法美术大展金奖。
“剪纸带给了我名利,带给了我美好生活,也值得我用一生去回报它。”马国玉说。
窑洞里的传承:三代人的剪纸情缘
延安的剪纸艺人以生活为题材,村村户户都有能讲会画的巧婆婆、巧媳妇,她们用写意的姿态恣意舒展着黄土高坡上人民豪迈奔放的情怀。用怀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愿望,剪成枣园革命旧址、毛泽东诗词、宝塔山等,这些红色题材的剪纸,也是各地游客喜欢收藏选购的作品。
在陕北,像马国玉这样的剪纸艺人很多。千百年来,陕北剪纸以窗花、喜花、寿花等形式,融入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社会风景,而剪纸艺人用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指尖翻转间雕刻出生活之美、幸福的味道。
6月13日,又是一个周五,在宝塔区工作的陈红梅带着女儿回到了安塞区的老家。老家的窑洞里,陈红梅和妈妈侯雪昭、女儿甄好三代同堂一起剪纸,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我外婆剪得最好了,她剪的老虎可威风了!”在7岁的甄好心中,71岁的外婆是第一巧手。侯雪昭是一名陕北剪纸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侯雪昭的剪纸艺术之路常常激励着晚辈们传承好这一艺术。
侯雪昭结婚后,养育了5个子女,留给她个人的时间非常有限。但在陈红梅的记忆中,妈妈总比别人忙碌,除了要干农活,还总会在晚上剪纸。当安顿孩子们熟睡后,她拿起剪刀练习,当早上大家上学时,总会看到鞋里飘着的红纸屑,大家这才知道,妈妈又度过了一个疲惫的晚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侯雪昭的剪纸事业也为她赢来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除了常常有人跟她订制剪纸作品,也不时有中央美院、西安美院等院校的师生们前来采风。
“ 现在国家都这么重视,我的态度是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免费教,你们只要不嫌弃,不管谁来了我都给教。”侯雪昭说,“现在我已经七十来岁了,要抓紧时间给后人们留下一点东西。”
让“剪花花”永远绽放:非遗保护的当代实践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陕北农村住的人少了,家家户户窑洞上贴的窗花也少了,以前人人都会的陕北剪纸艺术,现在也只有少部分剪纸艺人在坚持。这些剪纸艺人们怀着深深的担忧,也用最深的祝福,希望剪纸艺术能够以如花的美丽和芬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芳香四溢。
“ 剪纸要传承、出精品,一定要和经济效益挂钩。”在马国玉看来,如果没有经济效益,传承人没法养家糊口,好多人可能就会放弃。她希望以产业化发展眼光运营剪纸及其他非遗项目,让非遗在传授过程中带动产业发展,解决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困境,助力他们更好传承。
随着“非遗进校园”,不少学校开设了剪纸课堂。剪纸的世界里,孩子们认真跟着老师学习,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 老师,我这样剪对不对?”“老师,这个蝴蝶翅膀怎么剪?”……在延安希望小学的剪纸社团课堂上,宝塔区陕北剪纸非遗传承人陈红梅认真观察着剪纸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别指导,让孩子们的剪纸水平迅速提高。在剪纸社团的教室里,墙壁上、窗户上满满地贴着孩子们的作品。有《猫和老鼠》等卡通画剪纸,有抗疫题材的剪纸作品,充满着孩童的活力。
“我能把这些东西传授给他们,他们能掌握,我的心里真是很开心。墙上的这些漂亮作品,90%都出自我的学生。”陈红梅自豪地说,“带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这是我的成就。他们跟着我一年又一年地学习,积累了不少经验,从造型、刀法到工艺,一点一点都在进步。”
孩子们用自己的认真学习态度抒发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在师生互动的剪纸世界里,不仅仅是巧手与妙思的碰撞,更承载着文化代代传承的喜悦和幸福。
延河流水潺潺,宝塔山巍峨矗立,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剪刀与红纸的相遇从未停止。从七旬老人到稚嫩学童,从农家窑洞到现代课堂,“剪花花”正以新的姿态绽放。当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这把剪刀剪出的不仅是精美图案,更是黄土高原上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