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6日
明清·苏州镇总兵杨承祖(一)
  杨承祖,字大宗,约生活在明晚期至清初顺治间,生卒年月不详。其人其事资料非常贫乏,见诸方志的有清·康熙本《延安府志·选举志·武职》:“杨承祖,江南苏州等处总兵官”。清·乾隆吴炳所撰《宜川县志》卷六《选举·武职》:“杨承祖,江南苏淞总兵”。同书卷八《艺文·总兵杨承祖先茔碑》,碑铭为杨承祖任职苏州时的旧交钱谦益所撰,洋洋近千言,多为空泛的溢美之词,诸如“大总镇杨公,延之宜川人也。文武秉资,英雄绝世。精储关陇,应太白之将星。气辟山河,跖巨灵之仙掌”“结发从戎,遂百战而百胜;功高诸将,淮海之草木。知兵威震三吴,湖汇之葭苻屏迹。底定计数十州郡,全活数百千万人”。他的先世“公之祖讳尚德,父讳自新,国号善人,乡称长者”空洞无物。
  杨承祖世居延长县安河乡杨家河村(原属宜川县),祖茔亦在村东二里山梁之上。现存石马、石羊、石虎、石翁仲各一对,石牌坊一座,正面门楣有题记“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县事漳水郭一元甲午季建”。坊额正中阳面镌刻“都督九京”,背面镌刻“玄室开祥”,落款“钦命镇守江南苏州等地方总镇都督同知孙杨承祖建”。可知陵园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为时任总镇苏州都督府同知(都督之副佐)、总兵杨承祖为其祖父杨尚德所建。其生平事迹则是扑朔迷离,不知所详。稽之史籍文献,终梳理出他人生轨迹的大体轮廓:崇祯初年,参加王嘉胤、罗汝才、高迎祥领导的陕北农民起义军,成长为李自成麾下的一员战将。崇祯七年(1634),随李自成叛将高杰投降明将贺人龙,逐渐升至苏州镇总兵。顺治二年(1645),举镇归顺清朝,得以保全总兵之位。顺治十一年(1654)以后,卒于苏州任上,魂飘江南,终未归故土。现谨据清康熙年间计六奇所撰《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所录予以稽考。
  历史学家计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明天启二年(1622)生于无锡兴道乡(今前洲、玉祁一带),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系前明遗民。曾于清顺治六年(1649)、十一年(1654)两次乡试,皆不举。从此无意科举,在无锡、苏州、江阴等地坐馆授徒。约自康熙二年(1663)起,着手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外,又亲赴江阴、苏州、镇江、通州、安徽桐城等地实地调查,察看重大事件的遗迹。同时深入社会下层,寻访重大事件亲历者、目击者,获得真实而鲜活的口述史料,于康熙十年(1671)完成编年体《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两书的编撰,共计四十二卷,五万五千余言,真实记录了明末全国农民大起义和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清朝与南明争夺江南的重大历史事件、知名人物以及逸闻掌故,是研究明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和明清之际的民族斗争的历史记录,也为我们稽考还原杨承祖的历史面貌提供了翔实可信的史料依据。
  崇祯间(1628—1644),明王朝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外有建州女真建立的后金国主皇太极虎视眈眈,时刻谋图问鼎中原。明朝廷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加之连年大饥,陕北尤甚,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天启七年(1627)七月,白水县王二首举义旗,拉开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崇祯元年(1628),陕北府谷王嘉胤、安塞高迎祥(闯王),洛川王虎、黑煞神、张存孟(不沾泥),延川王和尚等,相继发动起义。崇祯二年(1629)二月,李自成与侄儿李过在到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甘州区)发动兵变,杀死甘军参将王国以及地方官,加入起义军行列;崇祯三年(1630),定边张献忠(八大王)等聚集18寨饥民揭竿而起,陕甘大地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崇祯元年,黄河西岸秦晋之交的宜川县(时辖今延长东南之南河沟、罗子山、安河、雷赤等地),也爆发王之爵(绰号左挂子)、罗汝才(绰号曹操)、飞山虎、大红狼等多股起义,也是起义风暴发生较早的中心区之一。当时连年饥馑,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人相为食,杨承祖出身于小户贫寒之家,自然无力抗拒这样的时局,为了活命,自然卷入饥民起义的浪潮之中。崇祯四年(1631),在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大军的围剿之下,农民起义军首领王嘉胤、罗汝才转攻宜川城不克,遂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南、豫中,联合各部,组成三十六营,罗汝才是其中首领之一。王嘉胤、王自用被害后,高迎祥被推举为“闯王”,李自成遂率部投奔其舅父高迎祥,称之为“闯将”。杨承祖辗转归于李自成战将高杰的部下。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