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1940年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医院为基础,在延安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高校,被誉为“红医摇篮”。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校首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并为该校确定了“政治坚定 技术优良”的办校方针,也成为其校训赓续至今。
2012年前后,为了反哺延安革命老区,身处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在延安市政府牵线和盛情邀请下,开始对延安市人民医院进行长期业务帮扶,不远数千里,红医帮扶路,已有13载,先后有35批次280多名专家来到延安市人民医院。目前有7个专业的高级专家常驻延安,为老区百姓服务。本报《健康周刊》特设“红医帮扶录”专栏,来讲述中国医科大学各位专家帮扶延安市人民医院期间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和发生在医患间的感人故事。
通讯员 苏雅星
时光匆匆,转眼间6个月的时光悄然流逝。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中国医科大学呼吸内科专家余晓凌教授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延安市人民医院的病房与黄土高原的乡间小路上。她以精湛医术为笔,以仁心大爱为墨,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帮扶篇章。
扎根临床 精进不怠
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余晓凌教授迅速融入,成为重症病房里最令人安心的“定心石”。180余个日夜,她坚持每日深入亚重症病房查房,细致观察、精准研判,为危重患者托起生命的希望。面对科室遇到的疑难病例,她毫无保留地分享前沿知识与诊疗思维,主导或参与解决了百余例复杂疑难病例的诊断与治疗;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与了院级MDT、疑难危重病例讨论20余次,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各个科室提供关键指导,为延安同仁打开了诊疗思路的新视窗。每周二的学术讲堂更是成为科室医务人员翘首以盼的时刻。余教授精心准备的课程内容既包含最新临床指南的深度解读,又紧密结合实际病例,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余教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临床思维的跃升。”呼吸内科一位医生感慨道,“她手把手地教,让我们处理复杂病例时更有底气了。”
脚步丈量 惠泽乡梓
余晓凌教授的医者情怀,远不止于医院的高墙之内。她多次深入延安各县(市、区),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老乡的家门口。在基层卫生院,在村子中央,她耐心细致地为群众义诊,普及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知识,讲解慢病管理要点,显著提升了老区群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以前觉得咳嗽是小毛病,拖久了才晓得厉害。多亏余教授来村里讲,才晓得要早看早治。”一位受益村民朴实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仁术仁心 德润人心
余教授令人敬仰的,不仅是其渊博的学识,更是其崇高的医德。不论是在病房,还是每周四的门诊,面对焦虑不安的患者和家属,她总是以春风化雨般的耐心,俯身倾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直到患者紧锁的眉头舒展,忧虑的目光重归平静。她谦和开朗,毫无专家架子,查房时严谨细致,闲暇时与医护、患者亲切交流,其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离别情浓 薪火相传
转眼间,余晓凌教授为期6个月的帮扶工作画上句点。离别之际,呼吸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心中交织着深深的敬重与浓浓的不舍。“余教授的到来,为我们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科室负责人深情表示,“她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诊疗水平,更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医者大爱。”余教授深情寄语延安同仁:“这段时光,是我职业生涯中珍贵的财富。延安人民的坚韧与淳朴深深打动了我。相信大家定能不断精进,更好地守护这片土地上百姓的呼吸健康。”
余晓凌教授在延安的倾情奉献,是中国医科大学情系革命老区、践行健康帮扶使命的生动缩影。这份跨越山海的深情帮扶,如星火燎原,不仅切实提升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更点燃了延安医护人员追求卓越、服务人民的不竭动力。中国医科大学的关怀,延安人民铭记在心;余晓凌教授的仁心仁术,已在黄土高原生根发芽。这份情谊与担当,必将激励延安卫健事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人民健康筑牢更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