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常志江)近日,延安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成功运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为一例表现为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伴肺结节的疑难病例明确诊断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彰显了其在胸内复杂病变诊断中的核心价值,更标志着该院呼吸系统疾病微创诊疗水平迈入区域领先行列。
患者为40岁女性,因间断发热、乏力、盗汗20天就诊。胸部CT显示右肺门及纵隔(第7组)多发肿大淋巴结,右肺下叶前基底段见19mm×15mm孤立性实性结节,伴分叶、毛刺、胸膜凹陷等恶性征象。常规炎症指标、肿瘤标志物检测均阴性,但血沉快、PPD试验强阳性,结核病原学检测反复阴性。鉴别诊断涉及结核、结节病、恶性肿瘤及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多重可能,临床陷入僵局。
面对复杂病情,呼吸介入团队(刘东阳、董小帅、王昊、常志江)联合病理科、影像科开展多学科会诊,决定采用EBUS-TBNA技术。术中,团队通过超声支气管镜精准定位纵隔7组淋巴结及右下叶前基底段新生物,完成活检与穿刺。病理科对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及基因检测,最终明确“肉芽肿性炎伴干酪样坏死”及结核分枝杆菌核酸阳性,确诊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结核、继发性肺结核及支气管内膜结核。
那么,EBUS-TBNA为何成为纵隔病变诊断“利器”?
精准微创,安全高效:EBUS-TBNA通过支气管镜前端超声探头实时成像,可避开血管精准穿刺,创伤小、恢复快,部分患者无需全麻。相较传统纵隔镜,其操作简便且可重复性高。
组织学与病原学双重证据:该技术不仅能获取细胞样本,更能取得微组织条,为病理诊断及分子检测(如结核菌鉴定、耐药基因分析)提供高质量标本。本例中,组织病理与基因检测结果直接锁定病原体。
破解鉴别诊断困局:针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合并肺结节病例,EBUS-TBNA可直接取材,明确肉芽肿性炎、干酪样坏死等特征性病理改变,有效区分结核与结节病、淋巴瘤等疾病。
区域医疗水平提升:自2023年开展延安首例EBUS-TBNA以来,该技术已成为该院呼吸科常规诊疗手段。通过多学科协作(MDT)及标准化标本处理流程,患者无需转诊即可享受省级医院水平的精准诊疗服务。
这一病例的成功诊疗凸显了EBUS-TBNA在复杂纵隔病变中的不可替代性。延安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主任刘东阳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广该技术,结合分子诊断与人工智能,提升呼吸道疾病诊疗效率,为老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