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4日
晚间“艺”时光 点亮夜生活
记者 谷嫦瑜 李星棋 通讯员 孟瑶
  夜幕降临,位于志丹县体育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培训室里灯火通明,来自全县不同单位的干部职工不约而同地聚合在这里,参加由志丹县总工会与县文联联合主办的“文润红都”干部职工文艺培训班。
  今年7月1日起,该培训班邀请省市级专业非遗艺术家免费授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干部职工们认真学习,不仅掌握了新技能,更让生活多了一份诗意与温度。
  刺绣课堂:绣出生活新乐趣
  “您看这针脚,比上周整齐多了!”在刺绣课堂上,学员白净正拿着自己绣了一半的茶席向老师请教。作为一名上班族,她每天下班后的两小时都沉浸在针线的世界里,这是她第三次来上课。
  “第一次拿起绣花针时,线都穿不进针眼,现在不仅能熟练用平针绣出山丹丹花的轮廓,还试着加了老师教的盘针技法做花边。”白净笑着展示作品,茶席边缘的丹霞地貌图案虽稚嫩却鲜活。她说:“原来觉得刺绣是老太太的手艺,接触后才发现,穿针引线时特别解压。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晚上上课,回家还会对着视频练半小时,这已经成了我生活里最治愈的事。”
  白净坦言,报名时只是想打发时间,没想到短短三周就有了“看得见的进步”:“看着自己绣好的作品,那种成就感真是花钱买不来的。这手艺不仅能装饰生活,以后说不定还能给家人做些独一无二的礼物呢!”
  同为刺绣班学员的钟康,则把课程变成了家庭互动纽带。
  上周,钟康在教孩子认她绣出的山丹丹花,孩子突然说:“妈妈,你绣的花比绘本上的还好看,我也要跟你一起学刺绣。”这让钟康感到十分意外和惊喜。
  此后,钟康和孩子每次都会一起来上刺绣课,一起用彩笔画设计图。她感慨道:“这门手艺不仅让我多了项技能,还成了和孩子沟通的新方式,太值了!”
  教学期间,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董丽丽从平针、盘针等传统针法教起,帮助学员打好基础,再引导大家将志丹丹霞地貌、山丹丹花等地域元素融入创作,让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本土特色。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很多学员从‘连针都捏不稳’到能独立完成作品,不少人已经能把地域元素融入创作,这种蜕变背后是真的投入了感情。”董丽丽表示,希望借着此次培训的平台,能把老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爱上它。
   民歌课堂:歌声里找到心灵共鸣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以前只觉得这句歌词顺口,现在才懂里面藏着陕北人的含蓄与牵挂。”陕北民歌班学员曹林凤唱完《赶牲灵》选段,眼眶微微发红。这个从小听着信天游长大的姑娘,如今对家乡的歌有了全新的理解。
  “以前总觉得陕北民歌就是‘扯着嗓子吼’,上完课才知道,里面藏着这么多门道。”曹林凤说,老师会逐句拆解《小桃红》里的民俗故事,教大家用“叹音”表现情感,用“滑音”传递细腻,“现在唱《回到山沟沟》,一开口就能想起老家的窑洞和各种情景,那种感觉特别亲。”
  更让她惊喜的是,课堂上认识了一群“歌友”:“我们建了个微信群,平时会分享练唱视频。以前下班就窝在家里刷手机,现在每天练歌、和大家交流,整个人都精神了。”
  “培训不仅是为了教演唱和发声技巧,更要让大家重新认识陕北民歌,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传承保护。”市级陕北民歌非遗传承人、志丹县音乐家协会主席高世宏在教学过程中,从气息、唱腔等基本功入手,结合《小桃红》等经典曲目拆解歌词中的民俗故事,让学员深入理解民歌内涵。
  经过学习,有学员从五音不全到能完整唱完一首民歌,看到学员们的进步超出预期,高世宏十分欣喜:“学员们开始理解歌词里的生活态度,这种从‘会唱’到‘懂唱’的转变,就是最好的传承。”
  课堂之外:业余时光有了新色彩
  除了刺绣和民歌,书法、古筝课程的学员同样收获颇丰。
  书法班学员牛莉说:“以前握笔都抖,现在能写一副完整的春联了,打算年底给邻居们当‘福利’。”
  古筝班学员任君霞则笑称:“练琴让我改掉了刷手机熬夜的习惯,指尖划过琴弦的声音,比任何短视频都让人踏实。”
  “看到大家下课还舍不得走,拿着作品互相交流,就知道这事儿办对了。”志丹县文联红都编辑部总编王琴说,“我们就是想让艺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让艺术点亮夜生活,让业余时光更有滋味。”
  从技能提升到情感共鸣,从个人成长到家庭互动,“文润红都”培训班的学员们,正用一个个真实的收获,诠释着艺术对生活的滋养。而这份滋养,也让陕北的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有了更鲜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