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4日
从“修理工”到“制造商”的华丽转身
——黄陵矿业机电公司多元布局赢取外部市场
  通讯员 张辉
  在陕西煤业6月份举办的煤炭板块协同增效推进会上,由黄陵矿业机电公司生产的各型托辊、矿用PVC管、矿用风门、矿井风压自救装置、自动排渣放水器及聚氨酯组合密封等产品获得了参会各矿井单位的青睐,并签订了2000余万元的销售意向协议订单。
  自主生产的矿用产品能够打通外部市场,赢得市场认可,对机电公司来说,这不仅是“机电制造”矿用产品对外部市场的一次“破壁”试探,更是加强内部协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见证。
  近两年来,黄陵矿业机电公司瞄准外部市场,在原有机修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矿用产品生产线,不断延链补链,丰富产品种类,逐步从单一的矿用综采设备维修的幕后角色,转变为设备再制造产品供应商,实现了从服务保障者向价值创造者的华丽“变身”。
   布局多元化产业链
  走进机电公司机电总厂支架车间,几名职工正蹲在地上切割着厚实的钢板,为加工矿用风门门扇做准备。
  “近期四矿矿用风门需求量较大,自从承接矿用风门加工业务后,已经累计加工交付了10套风门。”该公司机电总厂厂长王志凯说。
  综采设备维修业务是机电公司第一大支柱产业,主要负责四矿综采设备维修重任,保障着矿井生产接续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机电总厂仅负责维修矿井综采设备,产业构型较为单一,始终处于价值链末端,经营利润增长空间有限。
  为拓宽产业构型,机电公司紧盯市场需求,果断布局多元化产业链,丰富机加工及设备再制造产品,加强内部协作,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过去机电公司在维修支架时,所需用的高压胶管及密封圈均来自外购,受制于供应链及运营成本的因素,设备大修任务因物资供应问题经常受影响。该公司先后引进高压胶管、SSPE管及切削密封生产线,实现产品自产自用,大大缩短了供应周期,维修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实现了质效双提升。
  通过布局多元化产业链,使机电公司从单一的维修业务变身为集综采设备维修、机加工及设备再制造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设备维修基地,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
  “硬核”品质赢得市场信任
  煤矿井下环境错综复杂,在高强度、高风险的开采环境下,设备的维修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关乎着矿工的生命安全。
  黄陵矿业机电公司始终将设备维修质量视为自身发展的“生命线”,在设备维修环节实行全过程闭环管理制。该公司建立数据库,对各矿入场的综采设备进行编码,对每台设备建立“身份档案”,里面涵盖维修人员信息、维修日期、维修项目、工序流程及质保日期,从设备拆解到系统维修再到组装交付,整套维修流程实行专班专人负责制。
  “我们还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将维修的每个环节精确到个人。”王志凯介绍。设备质量追溯体系里设置了维修质量奖罚机制,将维修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对维修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如在质保期发生故障则对维修人员进行相应处罚,如超过质保期未发生故障,则给予维修人一定奖励。通过动态奖励机制,在保障设备维修质量的同时让职工有“利”可图。
  此外,该公司引入智能化托辊生产线,托辊本体及配件均采用具有行业高标准的生产原材料,所加工生产的托辊质量高于市场标准,托辊使用寿命可达2.5万小时。
  从每件设备和产品能精准回溯到原料批次、操作人员及检验数据,到赢得外部市场认可,机电公司正是对产品品质高标准追求,成为撬动外部市场的核心支点,也是外部市场对“机电制造”的品牌认可。
   “破圈”突围向市场要效益
  在内部增效展销会上能够获得外部订单,标志着机电公司市场战略调整取得了新突破。
  过去,机电公司机修业务高度依赖矿井内部需求,经营效益增长受限。近两年来,该公司按照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主动出击,积极调整发展方向,向设备再制造业挺进,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外部市场。
  今年,该公司通过与设备厂家进行技术交流,经过系统设计和改造,首次成功将报废掘进机改造成矿用抛矸一体机,以小成本撬动经济效益近400万元,同时也解决了矿井矸石处理难题。
  设备再制造业务的探索,为机电公司打开了全新的利润增长通道。相较于传统维修,再制造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通过回收利用报废设备核心零部件,盘活矿井闲置报废资源,赋予设备二次使用价值,不仅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也赢得了较大的市场利润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外部订单的落地及后续潜在合作业务的展开,再制造业正迅速成为机电公司向产业链高附加值攀升的重要引擎。
  从设备维修服务“幕后”走到再制造产品供应方“台前”,黄陵矿业机电公司通过布局多元化产业链,严控设备质量,勇拓外部市场,不仅提升了竞争力,而且赢得了利润收益。面对煤炭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转型浪潮,机电公司依托自身产业优势,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在变革中赢得先机,为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