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鹏正在上课
给孩子们讲故事 冯鹏,一位来自革命圣地的援藏干部带着满腔热忱来到雪域高原,以专业的教育智慧,为这里的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从最初的语言不通到如今的欢声笑语,他用爱与专业,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扎根教育一线,锤炼过硬本领
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到陕西师范大学在职深造,冯鹏始终深耕学前教育领域。2019年通过宝塔区特岗招聘后,他先后在采油厂幼儿园、甘谷驿镇中心幼儿园等单位任职,从配班教师到总务主任,每一个岗位都留下了他踏实奋进的足迹。
2020年3月,他响应区委号召,作为驻村督导联络员前往甘谷驿镇代家沟村参与帮扶工作,短短半年时间,走遍村里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协助制定“教育扶智计划”,动员3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被当地群众称为“贴心的冯老师”。
2021年,他参与的市级微型课题《幼儿园特色课程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被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推动幼儿园形成了“游戏化教学”特色。因工作表现突出,他先后获得甘谷驿镇“先进个人”“优秀辅导员”等称号。2024年9月被评为延安市宝塔区优秀教师,2025年2月荣获宝塔区教学能手称号。
响应援藏号召,践行使命担当
2025年,冯鹏主动请缨加入陕西省第十二批援藏队伍,告别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奔赴西藏阿里地区教育局人才科开展工作。从黄土高原到雪域高原,从相对优越的条件到艰苦恶劣的环境,他带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信念,迅速投入到援藏工作中。
初到阿里,高原反应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头痛、失眠、呼吸困难等症状接踵而至,但他从未叫苦叫累,一边吸氧一边熟悉工作。他深知,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援藏干部,必须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在人才科工作时,他主要负责职称评定、优秀表彰、教师资格认定及人才管理等工作。面对阿里地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他深入调研,发现当地存在职称评审标准与实际教学需求衔接不紧密、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他加班加点研究政策,结合陕西教育人才工作经验,提出“三化”工作法:增设“双语教学能力”“基层教学年限”等本土化指标;建立覆盖3000余名教师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人才精准管理;创新设立“扎根边疆贡献奖”等多元化激励措施,重点表彰长期服务基层和教学创新的教师,有效激发队伍活力,全面提升教育人才工作实效。
传承延安精神,促进交流交融
冯鹏始终将延安精神与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相结合,在工作中注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陕藏教育交流交融。他整理汇编了陕西学前教育优秀案例集,结合阿里地区实际进行本土化改编,供当地幼儿园参考学习。针对当地教师课题研究能力薄弱的问题,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专题培训,指导3名教师成功申报地区级微型课题。
在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中,他发现部分农牧区青年因普通话水平不足影响资格认定,于是协调陕西高校志愿者开展“普通话公益培训”,累计培训200余人次,帮助56名青年通过认定。他还积极推动“陕藏手拉手”活动,组织宝塔区第二十二幼儿园与阿里地区幼儿园建立结对关系,通过线上教研、互派教师交流等方式,共享教育资源。
援藏期间,冯鹏克服了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走遍阿里地区7个县,深入基层学校调研50余次,撰写的《阿里地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被地区教育局采纳。他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被称为“带来新思想、新方法的陕西小伙”。
青春无悔奉献,彰显青年担当从延安到阿里,青年党员教师冯鹏始终以红色初心践行教育使命。他常说:“变的是海拔,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做好人才科工作之余,他还聚焦阿里幼儿园红色教育空白,深耕课程创新。
针对当地实际,他耗时两月编订了《雪域童心向党建》课程包,将延安革命故事改编为幼儿绘本剧,把南泥湾精神融入“青稞种植”劳动课;走访地区博物馆,把孔繁森事迹创作为“孔爷爷的故事”手偶剧,让奉献精神可感可知。
考虑到教师实操难题,他启动“红苗培育”计划,联动延安幼教专家开展线上培训,同时深入园所进行线下教研指导,累计培训80余名本地教师。如今,噶尔县幼儿园的“红色小课堂”上,孩子们穿红军服唱童谣、捏彩泥塑英雄,让红色种子在雪域高原的孩子们心中扎根。
冯鹏用教育匠心架起陕藏文化桥梁,以实干担当诠释青年党员本色,让红色基因在高原幼教土壤中持续生长。 (记者 徐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