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5日
山村课堂变形记
    ●课堂上积极互动

  当大巴车驶入安康市岚皋县西坡社区时,阳光明媚,蝉鸣正盛。十六名来自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第四支队的学生,怀揣一腔赤诚,来赴这场名为“暖童助学”的夏日约定。
  一方小小的社区教室,成了创意的摇篮。当彩纸在孩子们手中魔术般翻折成斑斓的“纸气球”时,小朋友刘峻垚高举作品,那一声“我的‘气球’马上就可以飞起来啦”的欢呼,瞬间让整个教室轻盈起来。此刻,手工不仅是纸的舞蹈,更是童心与巧思的共振。
  课堂的边界被想象力不断撑开,岚皋县的青山绿水成了最好的教具。队员吴蕊、王云晴和翟星辰就地取材,将大小矿泉水瓶制作成地球水资源微缩景观。望着象征全球水资源的大瓶和代表可利用淡水的小瓶时,孩子们屏息凝神,那“一滴水可能影响一株小草生长”的轻声提醒,仿佛清泉滴落心湖。“原来我们能喝的水这么少!”“我们可以用淘米水浇花。”“废水可以冲马桶。”当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节约用水的方法时,那一刻,环保知识突然有了具体的模样。
  作为延安精神的传人,延大学子尝试将红色的种子播入幼小的心田。讲述《张思德的故事》时,革命者无声的坚韧,透过孩子们专注的凝视,悄然沉淀为心灵深处的回响。在聊天中谈到“什么是奉献”时,“我帮奶奶提水算不算?”娄书豪小朋友的问题,让他们突然明白,延安精神从来都藏在生活的细节里。
  支教第三天,延大学子差点被一道鸡兔同笼题难住,这道题让孩子们抓耳挠腮,队员石依凡灵机一动,用折纸折出小鸡和兔子,让孩子们给“小动物”贴上腿。当孩子们发现多贴的腿能变成兔子时,突然迸发出一阵阵欢呼,这让队员们感到:创意有时只需换个视角。社区的张女士反馈曾经调皮的孩子现在不仅专注解题,甚至回家还会复述所学,那句“小老师真是暑期及时雨”的感叹,是比任何勋章都更珍贵的回响。
  当夕阳拉长了告别时的身影,这个小小的“创意课堂”留给延大学子的,远不止“奉献”二字。在这间教室里,师与生的界限在交融中消弭,他们共同成为了成长路上的旅伴——一边是童心的苏醒,一边是青春的淬炼,各自汲取养分,彼此映照辉光。 (通讯员 吴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