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铁腿主任”孙富学:
跑出高山冷凉蔬菜“升级路”
通讯员 杜婷 柳源 记者 孙艳艳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菜畦,一个裤腿沾满泥土的身影蹲在甘蓝田里,指尖轻捻叶片上的虫眼:“得用生物农药,既除虫又不伤菜。”这位被乡亲们唤作“铁腿主任”的孙富学,是黄龙县瓦子街镇政府干部。他手机里存着30多家采购商电话,靠着一双“铁腿”,硬生生把瓦子街镇高山冷凉蔬菜的名气从深山里“跑”到了省内外的菜市场和商超。
  2022年春,孙富学带领6名党员成立农业生产党小组,开启了瓦子街蔬菜产业的升级之路。他组织致富带头人奔赴山东“取经”,带回来的不仅是2台自动化育苗机和3台栽植设备,更是一整套现代农业理念。
  结合瓦子街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孙富学与小组成员量身定制了种植方案,引进新品种,并邀请专家驻村指导。在瓦子街镇示范棚里,新技术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一双双沾满泥土的手传递的实在技能。
  当孙富学把第一台穴盘育苗设备搬进大棚时,质疑声四起:“纸杯大的格子能种菜?”他二话不说,扎在棚里和技术人员研究了3个月,记录了上千组数据,终于让甘蓝苗成活率从65%跃至95%以上,生产效率提升至原来的3倍。看着穴盘里齐刷刷的嫩苗,菜农张成有感慨:“这‘铁疙瘩’比二十年老把式还靠谱!”
  “现在种菜心里特别踏实。”种植大户郭建宏指着大棚上的党小组责任牌。他承包的500余亩蔬菜基地和大棚,去年通过党小组的红袖章服务队对接的专家指导,引进了智能水肥一体机、混合施肥桶、变频遥控喷灌机等技术,蔬菜亩产提高20%,年收入突破250万元。“有困难随时能看见红袖章,他们帮忙联系销售渠道,菜价再没被压过。”
  “以前育苗全凭经验,夜里总要爬起来看温度计,稍不留神就误了一季收成。”抚摸着智能育苗箱的显示屏,技术员陈美瑞的眉头舒展开来,“现在设备自动调控温湿度,手机随时能查看发芽情况,这才是真正的‘指尖种田’。”
  如今,在瓦子街镇高山冷凉蔬菜育苗基地,年育苗量超1200万株的现代化育苗车间,全年能满足5500亩蔬菜种植需求。但更让菜农们安心的,是那些穿梭在田间地头的“红袖章”——由镇里组织的志愿服务队,定期带来技术帮扶、专家指导和销售渠道对接。
  “看见红袖章,心里就踏实。”老菜农张建国攥着刚领到的育苗手册,褶皱里还沾着泥土。从凭经验“猜天气”到靠数据“种庄稼”,从单打独斗到有人“托底”,瓦子街镇的菜农们,正和他们的秧苗一起,迎来新的生长季。
  “阴雨持续,抓紧补施钾肥”“明日客商收购价每斤涨两毛”——孙富学创建的“瓦子街蔬菜服务群”里,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实用信息。他将复杂的农技知识简化成通俗讲解,把市场行情制成“红绿灯”预警。菜农李秀兰说:“半夜发问题都有人回,这个群是我们的‘定心丸’。”如今,这个39人的微信群,已成为瓦子街菜农离不开的“云上科技站”,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种植户有紧急问题,群里随时能得到解答。
  从育苗棚到菜市场,从田间地头到云端线上,孙富学用沾满泥土的足迹诠释着基层干部的担当。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掠过育苗棚,这位“铁腿主任”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奔波——那辆满载希望的面包车,正驶向更广阔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