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扎根康家沟 实干促振兴
——记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第一书记曹博
    ● 曹博(左)在为村民新上市的小瓜拍摄助农短视频

  记者 郝栋 王秀 方飞飞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第一书记曹博用实干担当践行使命,通过产业升级、拓宽销路等举措,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田间地头逐步变为现实。
  康家沟村位于河庄坪镇以北5公里处,全村共有151户471人,主导产业以棚栽业为主,现有温室大棚72座、大弓棚46座,主要种植小瓜、葡萄、番茄、油桃等。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康家沟新甜24号小瓜上市啦,欢迎大家前来采摘!”记者见到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第一书记曹博时,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95后”小伙儿正在为村民拍摄助农公益短视频。
  走进康家沟村,一座座崭新的高标准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果蔬长势喜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遍布着落后的老旧大棚。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第一书记曹博的努力。
  2024年4月上任之初,曹博便深入调研,发现村里的老旧大棚设施落后、产量低下,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于是下定决心推动大棚改造升级。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我们必须对村里的棚栽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曹博说,“2024年10月,我们通过积极争取彩票项目和国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资金,投入2210余万元,村集体流转土地300多亩,全面实施了康家沟大棚改造项目,通过拆除63座老旧大棚,新建72座高标准温室大棚,不仅改善了种植条件,还引进了新的品种和技术,让村民的种植效益大大提高。同时,我们新建了1座农副产品加工厂,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康家沟村种植户解磊磊的小番茄大棚中,“蓝精灵”“青霞666”等优质品种的小番茄垂挂枝头,让人垂涎欲滴。解磊磊告诉记者,现在的大棚设施先进,配备有自动卷帘机、放风机、运输轨道车等硬件设施,光照、温度、土壤等棚内条件也都实时监测,还能得到及时调整,不仅比起以前的旧大棚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而且病虫害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种出来的果蔬产量、质量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对于这样的进步曹博并不满足,在他的推动下,康家沟大棚正在同步安装水肥一体化和滴灌系统,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大棚内部的智能控温和控湿系统。
  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让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了曹博思考的新问题。他积极借助河庄坪镇第一书记联村服务团的力量,将镜头对准田间地头,为村民的农产品拍摄宣传短视频。
  “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学会用新方式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曹博笑着说,“这些短视频记录了农产品的生长过程、品质特点,以及村民们劳作的场面,真实又接地气,很快就吸引了大量关注,浏览量已经达到了12万多。不少网友通过视频了解后直接下单,市区的很多居民也会驱车前来康家沟入棚采摘,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我种棚有十来年了,现在种三个棚,一棚小瓜、两棚葡萄。在曹书记的短视频宣传帮助下,销路更广了,根本不愁卖。这棚‘新甜24号’小瓜有四千多斤,已经上市了,能卖两万元,那两棚葡萄一万斤,能卖七八万元,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康家沟村村民马海江告诉记者。
  看着村里的变化,曹博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产业振兴,持续优化大棚种植结构,引进更多先进技术;同时,会进一步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打造康家沟村的农产品品牌。
  “作为第一书记,今后我将继续一门心思扎在村子上。带着大伙儿深挖特色产业,找好销路,让大家钱包鼓起来;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发展农家餐饮和亲子旅游。平时多和村民唠嗑,听听他们的烦心事和发展建议,把村‘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实实在在给村子带来新变化。”谈及未来,曹博坚定地说,“我会始终把村民的需求放在心上,把乡村发展扛在肩上,用实际行动为康家沟村的振兴贡献更多力量,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大棚改造到产业链延伸,从短视频宣传到品牌打造,曹博用实干与创新,为康家沟村注入了发展活力。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康家沟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