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中的杨家塬村 夏日的午后,蝉鸣阵阵,在延川县社管中心杨家塬村的老槐树下,几位农户正坐在古树下纳凉,他们一边聊着各家果园的长势,一边品尝着自家种的西瓜,享受着惬意的时光。不远处,满园套着纸袋的苹果和桃子压弯了枝头,菜园里的蔬菜青翠欲滴……
杨家塬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如今正以“环境美、产业兴、乡风淳”的新面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古树新韵 点亮乡村夜经济
走进杨家塬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粗壮的树干撑起如盖的绿荫,去年新建的石桌石凳和古朴的木质凉亭依偎在古树旁,这里已成为村民纳凉闲聊的“新地标”。
“这里原来是个土滩。”村民李延兵指着树下的休闲区说,“去年改造后,铺了地砖,建了凉亭,现在村里人晚上都喜欢到这儿乘凉聊天。下午的时候路边经常停满了车,连城里人都被吸引来了。”
当夕阳西下,古树上缠绕的彩灯与篱笆间的灯带交相辉映,将村庄装扮得如梦如幻。凉亭里茶香袅袅,塬畔小路上,城里来的游客正拿着手机记录着璀璨夜景,邀月亭旁的月亮灯饰,更是游客们拍照的首选打卡点。这时,“塬上沾沾”小店也迎来客流高峰,旁边的舞台上,“塬上村晚”的歌舞表演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
从县城驱车而来的张先生笑着说:“这里的夜景太美了,既能拍星空,又能拍人文,带着孩子来这里乘凉散步,感觉特别放松。”
产业兴旺 黄土坡上结金果
白天的杨家塬村一派繁忙,成片的苹果园里,青涩的果实挂满枝头,在桃树林中,村民们正精心修剪枝条。近年来,村里推行“党支部+农户”模式,规模化发展苹果、桃树等经济作物,通过新技术提升果品品质。
“我种了12亩桃树,主要是毛桃。”村民田伟边打理桃园边说,“去年卖到8块钱一斤,今年预计能卖10块钱。主要靠游客采摘和网上销售,以后还打算拓展更多售卖渠道。”
记者了解到,杨家塬村核心产业为苹果与杂果种植。目前,杨家塬村拥有苹果300亩、桃子45亩及杂果60亩。为保障优质果品产出,全村果园严格执行“无农药、无化肥”标准,全程采用天然肥料培育。除此之外,村里还创新性地发展起了“农家菜园+水果”庭院经济。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时令蔬菜,既能自给自足,又能给游客销售。
“以前院子堆杂物,现在可是‘金疙瘩’!”村民李延长笑着说道,“响应村里号召搞‘小菜园’,种的都是城里人稀罕的时令菜。吃不完就摆院门口,散步的游客看见了,都说这菜水灵、没农药,抢着买。”
振兴之路 生态产业文化三重奏
“人居环境整治一直是村上的重点工作,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提升。”村党支部书记霍建军说,“现在村上不仅硬化了道路,修建了凉亭、文化墙和小广场,还利用闲置土地打造了60亩‘小三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
据霍建军介绍,村里下一步要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采摘,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利用杨家塬毗邻城区的优势,推进庭院经济和农旅融合,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增收。我们将继续以庭院经济和农文休闲为抓手,为村民致富奠定更坚实基础。”延川县社管中心副主任马瑶介绍。
从白天的瓜果飘香到夜晚的灯火璀璨,杨家塬村用“环境增值+产业赋能+文化引流”的三重奏,奏响了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当城里人开始向往乡村生活,当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杨家塬村正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引擎、文化为灵魂,走出一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