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31日
从“军营铁汉”到致富带头人
——记宝塔区枣园街道温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永兵
    ● 郭永兵(左)在大棚里查看小瓜长势

  记者 郝栋 赵坤
  昔日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今朝扎根乡土带头致富。在宝塔区枣园街道温家沟村,有这样一位特殊的“领头雁”——兵支书郭永兵。他脱下军装,却脱不下军人的担当。2020年1月当选温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后,郭永兵始终带头向前站在一线,把退役军人的力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
  记者见到温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永兵时,他正和自来水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接村里自来水改造提升的工程。作为今年村里的“重点工程”,郭永兵已经为此忙碌了几个月。
  郭永兵告诉记者,他在村上工作这些年来,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没想过放弃,接下一项任务,就得干成这件事儿,这就是军人该有的素养。
  “我服役于沈阳军区,是空军地勤兵,主要学习飞机军械、机械、仪电。3个月的日常训练结束后就开始了半年的专业知识学习,那半年对于我来讲真是煎熬。”因为文化水平低,郭永兵学起来非常吃力,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刻苦学习,誓要把专业知识学精学通。
  “白天,我趁着课余时间请教教导员和战友;夜晚,等到宿舍熄灯后我把自己蒙在被窝里,用手电筒认真翻看战友的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郭永兵靠着点点滴滴的积累,硬是从班里的倒数前三冲刺到中上游序列。
  1985年,郭永兵下到连队,他所在部队驻扎在吉林省,在这里的4年多时间,他每天都会认真查修飞机仪电设备、检查油箱存量。看着一架架战机翱翔九天,郭永兵感到生活异常充实。
  “这里不仅让我学到了飞机构造的相关知识,更锻炼了我的毅力和韧性,一名军人永远不能说不行。”郭永兵眼中充满坚毅。
  退伍后,郭永兵回到了家乡。彼时,父母身体欠佳,年幼的弟弟还要继续上学,一家人的担子落在了郭永兵的肩上。当时城里的客运生意正兴旺,郭永兵就向战友们借钱购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跑起了客运,这一跑就是3年。
  “别人跑半天我就跑一天,别人休息我就加班加点,在部队里什么苦没吃过,这点辛劳又算得了什么。”郭永兵说,短短3年,自己不仅改善了全家的生活水平,还攒下了3万余元。
  看到郭永兵能吃苦、有魄力、脑子灵,村民们纷纷感慨,老郭家只要有郭永兵在,日子就差不了。郭永兵先是被村民投票选举为小组长,后来又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乡亲们都盼着郭永兵能带领大伙儿把生活水平再往上提一提。
  “村民选我是对我的信任,要想不辜负村民的信任就得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让大家看,带着大家一起致富。”郭永兵说。
  于是,郭永兵统计外出务工村民人数,测量村上闲置土地面积,征求村民意见并召开村委会,讨论进一步扩大大棚种植面积。
  在郭永兵的积极推动下,温家沟村在原有678座大棚的基础上又新建了194座,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在村上也都有了自己的产业。他还协调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让村民有活干也干得好。如今,村民人均收入从6000元提高到了2万元,村集体收入由8万元增长到60万元。温家沟村也从一个“空壳村”变成了“人气村”。
  “外出打工一年满打满算也就能干8个月,挣个5万多元。如今,我们在大棚里种蔬菜、种草莓,客商到村上收购,游客在棚里采摘,一年算下来能收入20多万元,真后悔早几年没想着盖大棚。”温家沟村村民张雄满脸笑容地说。
  为村民做好事,是郭永兵一直以来的信念,他带头建立了一支30人的退役军人服务队,这支队伍深入田间地头,教技术、解困难,把部队的战斗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
  村民曹真社说:“从2020年到现在,郭支书给村里引进了许多项目,确实给我们村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到了农忙季节,郭支书带领他们的退役军人队伍,给咱种植户谁家忙了就帮忙。”
  每当村民有困难时,村上有大型活动时,郭永兵和他带领的退役军人服务队都能站在第一线,为村民纾困解难,退伍不褪色。
  如今,温家沟村座座大棚排沃野,村上处处尽朝晖,看着眼前的一切,郭永兵并不满足。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干大事儿没有容易的,都是要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是军旅生涯培养了我的抗压能力和勇往直前的魄力。今后,我还要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干好本职工作,让我们村民生活各方面更加富裕,把我们温家沟村建设得更加美丽。”郭永兵的目光中充满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