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倪小红 高龙
井下数百米的巷道里,防爆灯的白光刺破浓稠的黑暗,10多度的“上山”路崎岖难行。53岁的瓦检班班长程长平却走得稳当,他掌心攥着的巡检记录仪在灯光下泛着冷光。“这小家伙,比我带过的徒弟还靠谱。”这位在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干了30年的“老瓦检”,摩挲着巴掌大的设备,眼里的赞许藏不住。
程长平口中的“小家伙”,是该矿投入使用的NOSA+AI煤矿瓦斯防治智能管理系统矿用巡检记录仪。它身兼数职,既能实现安全管理现场动态检查、自动推送检查内容,又能完成隐患现场取证、进行语音通话,更重要的是能实时上传瓦斯浓度数据。地面技术人员依据这些数据精准分析,牢牢掌握瓦斯变化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让瓦斯始终处于有效控制范围内,安全管理的脉络也因此更加畅通高效。
瓦斯,无色无味,却在上千年的煤炭开采史中,如一头潜伏的猛虎,随时可能给安全生产“添乱”。作为高瓦斯矿井的一号煤矿在通风系统管理、瓦斯防治的每一个环节,都优先按下信息化、智能化的快进键。该矿搭载的NOSA+AI智能化管理系统,借助AI识别技术,对瓦斯防治作业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评价、分析、检验、验证、预测、监督、控制的全流程进行精准把控。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煤矿防突体制机制,全面监控瓦斯参数,强化钻孔设计及施工管理,为煤矿管理人员科学决策、精准施工、精益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撑。
为了让瓦斯抽采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瓦斯的监管工作更有“准心”,该矿采用矿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煤矿5G、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了瓦斯智能抽采中心,形成具有精准感知、自主决策、自主控制、自动适应能力的抽采系统,夯实煤矿安全生产根基。
走进一号煤矿智能抽采监控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着矿井采、掘工作面的实时数据,对井下空气中的甲烷、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以及周围温度、湿度等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精确分析出作业场所内各类气体的数值,并将监测数据实时投屏在LED显示屏上,同时接入井下工业环网,将数据实时发送至地面配套的瓦斯巡检系统平台,实现瓦斯巡检工作智能化。
“钻孔是瓦斯抽采的关键,智能抽采监控中心智能监测预警平台,可以使各个工作面、钻场、钻孔的计划抽采和实际抽采量等抽采情况可视化全面动态显示。钻孔设计时,系统根据煤层地质数据自动生成最优参数,避免人工计算偏差;施工中,AI实时比对钻孔角度、深度与设计值,一旦超标就声光报警;验收环节,不用再扛着仪器跑现场,系统自动调取施工录像、传感器数据,生成验收报告,钻孔有效率从过去的72%提到了95%。”李龙军是抽放队中打钻的“好把式”,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通过智能监测预警平台查看着钻孔施工情况。
NOSA+AI煤矿瓦斯防治智能管理系统只是一号煤矿瓦斯智能管理的一个缩影。一号煤矿围绕瓦斯治理,实施瓦斯精准抽采“七步走”战略,不断升级瓦斯治理“技能包”,加快智能可视化打钻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大孔径长距离定向高位裂隙钻孔抽采瓦斯技术,提升瓦斯抽采钻孔施工效率与抽采效果,引进了AI可视化装备,对钻孔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控,钻孔施工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建成了智能通风系统,实现井下瓦斯浓度、风压、风速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分析和计算、自动调整风量;建设了地面集控系统,实现主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一键倒机、不停风切换等功能;完善了智能压风系统,实现压风机数据监测、远程控制自动调整风量、超限预警功能。瓦斯治理由从“治得住”向“治得精”和“治得省”的转变,瓦斯治理走在了行业的前列,连续多年被陕煤集团评为“瓦斯‘零’超限示范矿”。
从过去“出了问题再补救”到如今智能系统“盯着风险往前赶”,一号煤矿在科技加持下,让130m3/min的瓦斯涌出量从“悬顶之剑”变为“透明数据”,守护着每一位矿工,让他们能带着安心下井,迎着阳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