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郝栋
暴雨中,北洛河水位暴涨冲破堤岸,吴起县城主干道瞬间被洪流淹没,通信光缆在洪水中断裂如蛛网。7月24日晚起,延安吴起、志丹等多地遭遇的特大洪灾,让不少区域陷入“信息孤岛”。
灾情就是命令。延安市工信局第一时间启动防汛通信保障应急专班,统筹协调移动、电信、联通、铁塔、广电五大通信企业,一场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的通信保卫战,在泥泞与洪水中打响。
“信号通了,指挥部的指令才能传下去,老百姓的求助才能送出来。”
7月25日,市工信局会议室,防汛通信保障应急专班的成员们围站在地图前,红色标记密密麻麻覆盖着吴起、安塞、志丹等地——这些都是通信中断的重灾区。“按照延安市Ⅲ级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立即协调各企业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专班发出的第一道指令,随着通知传向各通信企业。
作为统筹协调核心,专班建立“1小时一通报”的动态监测机制,将医院、防汛指挥部、偏远村庄列为“通信保障红线区域”。7月25日当天,专班就组织联通、电信主要负责人及其他运营商赶赴吴起,傍晚时分,县城核心区和吴仓堡镇的信号率先亮起。7月26日,专班同步调度安塞、志丹、子长等地抢修,当天子长恢复通信;7月27日,吴起所有乡镇信号接通;7月28日,铁边城镇的信号指示灯终于重新闪烁……截至7月30日,各受灾区域通信恢复工作仍在有序推进。
“信号通了,指挥部的指令才能传下去,老百姓的求助才能送出来。”专班成员的工作笔记上,清晰记录着每日进展,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通信人在暴雨中的坚守。
“以前靠人拉肩扛,现在科技给我们插上了翅膀。”
7月26日14时,吴起县铁边城镇上空,一架中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腾空而起。这是陕西移动首次在应急抢险中投入的高空基站系统,随着无人机升至百米高空,超10平方公里区域瞬间被信号覆盖。防汛指挥部的灾情数据得以实时上传,被困群众终于拨通了报平安的电话。
“以前靠人拉肩扛,现在科技给我们插上了翅膀。”移动抢修人员操作着无人机设备,语气中难掩自豪。在志丹县旦八镇,洪水退去的河床满是淤泥,传统跨河布缆需要3小时。移动的无人机带着光缆精准飞过河道,40分钟就完成作业,效率提升近5倍。截至7月30日,延安移动累计出动抢修人员1447人次、车辆619辆次、发电机823台次,部署应急卫星通信基站车1辆、高通量卫星便携基站4台、卫星电话96部、无人机1架;吴起县累计受损基站252个,已恢复218个,基站恢复率86.5%,87%的行政村重新接入网络。
中国电信的行动同样迅速。灾情发生后,陕西公司紧急调集咸阳、铜川、渭南分公司专家团队,3辆应急通信车、10个背包式卫星基站火速驰援。18支抢险队冒雨奔赴一线,精兵强将在齐腰深的洪水中拼接光缆。截至7月30日,电信抢修队共150人,配备3台卫星车、20辆抢险车,10个背包站,卫星电话15部;吴起县已恢复通信基站339个,剩余133个,基站恢复率71.83%,80%的行政村已恢复通信。
“当通信恢复的那一刻,安置点的哭声少了,笑声多了。”
7月28日清晨,吴起县白豹镇村民王秀莲的手机突然震动——是在外打工的孩子发来的视频。“妈,看到新闻说家里遭灾了,你没事吧?”屏幕里孩子焦急的脸,让王秀莲抹着泪笑了:“没事没事,手机能打通了,政府和通信公司的人都在帮我们呢。”
这样的瞬间,在灾区处处发生。吴仓堡镇的临时安置点,通信车旁总围着老乡:有人借着信号给远方亲人报平安,有人查询灾后重建政策,还有孩子用手机上网课。“信号就是定心丸。”镇干部说,“当通信恢复的那一刻,安置点的哭声少了,笑声多了。”
截至7月30日,吴起县所有乡镇通信全面恢复,吴仓堡、铁边城镇信号基本稳定。这些数字背后,是移动抢修人员1447人次的奔波,是电信铁军150人连续多日的鏖战,是联通队伍在180公里损毁杆路上的坚守,是铁塔公司188个恢复站址的重生,是广电人在1384公里光缆上的接续。
暴雨渐歇,阳光穿透云层。通信车顶上的信号发射器仍在旋转,抢修队员们又开始排查偏远山村的信号盲区。在这片被洪水洗礼过的土地上,通信人用专业、协同与担当证明:信号所及之处,便是希望生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