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树峰 雷荣 通讯员 杨耀武
7月25日,杏子河流域突遭暴雨袭击,仅仅数小时,全镇4个行政村主干道变作浑浊水道,房舍浸泡,良田沉没,桥梁筋骨寸断……洪灾的利齿,深深咬进这片土地的肌体。
闪电预警 风雨未至人已动
洪水真正奔袭而至的前几天,杏河镇防汛指挥部时刻待命。当上游山洪预警如一道急促的闪电劈开值班室的寂静,镇党委、镇政府瞬间绷紧了弦。“启动应急响应!全体党员干部立即到岗!”上午9时45分,镇党委书记党伟斩钉截铁的声音响彻在紧急会议上。
科学预案在此刻转化为迅疾行动。12支由党员干部组成的应急抢险分队顶着越来越密的雨点,如钉子般扎进各个风险点。他们的身影冲破沉沉雨幕,在杏子河沿岸低洼地带,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生命防护网”。
生命至上 浊浪之中急转移
撤离行动中,74岁的常清芳老人因患病,180斤的体重让转移变得格外困难。就在大家犯难时,党员牛永强主动站了出来,他语气坚定地说:“没事,这是我奶奶,我们就是抬也得把她安全抬出去。真要是有啥说道,要怪就怪我。”简单的话语里,满是担当与温情,让在场的人心里都踏实了不少。
“人盯人、人照人”——这不仅是写在应急预案上的冰冷条文,更是风雨中滚烫的担当。镇村组三级包户干部顶风冒雨,逐户敲门、劝说、背扶、转移。汗水、雨水在脸上交织,他们却只顾着把生命线攥得更紧。当牛沟村最后一位村民被安全送达安置点,天边已泛出惨淡的鱼肚白。村党支部书记杨二虎熬了整宿,淋了透雨,感冒发烧的他去镇上买药的时候,脚上的一双鞋早都不知道陷在哪片泥沼里了。
侯市村坐落在王瑶库区上游最前沿,村里正承担着库区扩容工程的施工任务。接到镇党委的预警,包片干部王鹏、樊成立刻与村“两委”班子兵分两路,一边安顿施工队伍和机械,一边转移低洼地带的村民。
洪水到来前,所有人员和设备都已妥善安置,镇村干部却被300米长、3米深的淤泥带困住,前后去路全断。整整3天,他们靠方便面撑着,终于抢通了道路。“路通了之后,我们才总算能到政府那边吃上口热饭。”侯市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平说起时,眼里还闪着疲惫的光。
一场硬仗下来,杏子河沿岸低洼地带196户488名群众在洪峰抵达前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伤亡。杏河镇人用肩膀与脊梁,在滔滔洪水中筑起一道不垮的堤坝。
废墟之上 党旗所指即战场
洪水退去,满目疮痍。道路支离破碎,淤泥塞满院落。然而,不等不靠的号角已在杏河镇吹响。杏河镇党委、镇政府第一时间亮出鲜明态度:“家园破碎,人心不垮!灾后自救,立刻行动!”
26日晨曦微露,一面鲜红的党旗便插在了狼藉一片的牛沟村支部院子里。杨二虎带着一支由党员、干部、村民组成的“清淤突击队”,挥舞着铁锹率先踏入及腰的淤泥中。
“当时积水太深,公路上和村支部院子的水流不出去,清淤根本没法弄。”杨二虎记得清楚,“村里水性最好的牛清龙、周峰峰直接游进水里,用土办法溜开了个口子,把水排了出去。”
没有动员令,只有自发行动;没有分派任务,只有争先恐后。他们身后,挖掘机与铲车庞大的钢铁臂膀正奋力撕开淤泥堵塞的路障。汗水浸透衣背,淤泥溅满脸颊,可谁都没停手——把牛沟村分成5块的这条路,必须抢通!
灾情发生后,镇村两级调来了10余辆运铲车、1辆钩机、2台泥浆泵,争分夺秒抢险作业,全力打通中断道路便道,确保道路及时畅通。
牛寨村张增银老人院子里,30多位村民和乡镇干部自发清理院落和屋内的淤泥,帮扶单位也送来方便面、84消毒液等物资,帮助老人渡过难关。
“洪水下来当晚,镇村干部和村里的人就帮我转移羊和鸡,清理淤泥到半夜2点。”张增银说,“第二天早上8点,大家又早早过来帮忙,心里头暖烘烘的。”
洪峰过境的地方,总有不屈的脊梁挺着;家园破碎的时候,总有鲜红的党旗在重建一线飘着。杏河镇人在泥泞里写下“不等不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