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3日
三十年镜头下,新窑子的百年变迁
黑明
    自从1996年我第一次走进黄土高原的新窑子到现在,已经整
  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间,我曾无数次奔走在北京与新窑子之间,在那里居住过数百个日夜。经过长期的采访拍摄和调查写作,2025年7月,《100年的新窑子(珍藏版)》由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浙江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
  《100年的新窑子(珍藏版)》包含调查、访谈、评论等近20万字,以及肖像、合影、纪实等不同类别的365幅黑白与彩色照片,共6个章节。全书采用非虚构的图文形式,详细讲述了新窑子的形成、发展及100多年的历史变迁。该书为大32开(140×210mm)、520页,四色彩印、锁线胶装,内页采用115克涂布特种纸。
  记得刚去新窑子时,那里只有58户人家,236口人,人均年收入最高不足300元,最低不足100元,全村累计欠账12.6万元。当时村里没通公路、邮路、广播、电话,没有网络、电视,也没人外出打工。全村只有23头大家畜、一辆小型拖拉机,耕地面积500亩。
  如今的新窑子,已发展到116户人家、348口人,人均年收入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村民拥有奔驰、宝马、奥迪、特斯拉、本田、红旗、长城、奇瑞、比亚迪等品牌的99辆小汽车,大货车、小货车、拖拉机、农用车更是不计其数,水电、网络、柏油路一应俱全。
  回顾在新窑子的三十年,真是感慨万千。这三十年间,村里虽有40余人离世,却也新增了125个生命;全村户籍人口虽达348人,常住人口却不足50人,且多为老年人。我这个新窑子人熟知的“黑人黑户”,也从30岁走到了60岁,对很多孩子渐渐感到陌生。
  最近对新窑子60多名年轻人的采访拍摄,虽让我疲劳不堪,但当奔走各地带回的62幅“新肖像”跃然纸上时,却无比欣慰——图片上的年轻人积极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对未来充满信心。尤其融入城市生活后,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城市人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有人早已超越了城里人的思维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