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3日
书香岁月
张涛
  或许因父亲曾是教师,他平日里总爱读书看报,我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儿时,家里日子拮据,没有像样的家具,却攒下一箱经典名著与各类报刊。正是这些书籍报刊,让贫瘠的山村小屋成了精神的高地,书香袅袅,如晨雾暮霭般弥漫,充盈了我的整个童年,滋养着我的一生。
  时光如江水般流淌,孩童时期已成为二十多年前的记忆。有关乡土生活的人和事,似乎遥远,却又倍感贴近。
  九十年代的农村,每到春节前夕,为增添辞旧迎新的年味,用报纸粘贴墙面成了一种潮流。在我印象中,这是件极具仪式感的事。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会将屋里屋外清扫得干干净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未曾想,报纸墙对我而言充满知识魔力,那些文字如磁石般吸引着我。我有时倚在墙边读,有时蹲在角落看,有时躺在地板上盯着顶棚的报纸图画发呆,常常一瞅就是大半天。
  春困秋乏夏打盹是常有的事,看着满墙的报纸,我时常头晕眼花,索性趴在地板上呼呼大睡。年少的梦像风,来去自由,无拘无束。仿佛一觉醒来,就长大了。
  那年夏天,我打破了村里多年的“魔咒”,成为十里八村第一个考进县城重点学校的山里娃,成了乡邻茶余饭后的谈资。带着压力与使命感,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好在县城学校读书氛围浓厚,图书馆资源丰富,同学们常相互借阅书籍。宿舍熄灯后,我们还会跑到走廊,借着灯光看书,乐此不疲。
  那些年,我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周末闭馆时,就跑去紧邻学校的教育书店。书店里书籍琳琅满目,生意火爆,常常挤满了人。我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因没钱买书,只能溜进去蹭读。好几次,直到老板提醒打烊,我才惊觉自己已饿着肚子读了大半天——这份饥饿与充实,成了岁月里永恒的记忆。
  追随书香的脚步,我不仅领略了山河胜景,也唤醒了心底最温暖的回忆。在《诗经》中,我感受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也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豪迈热血沸腾;年少时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满是不解,成家后才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牵挂;《与妻书》里的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更令我久久难以释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语言或许不同,但人们总会被同一种精神触动。今年夏天,我赴欧洲出差,工作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外国友人阿尔乔姆。他的正直善良深深打动了我,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穆哈维茨河畔,我们席地而坐,畅谈理想与人生。得知我也热爱读书,阿尔乔姆嘴角上扬,露出幸福的微笑。世间百味、人情冷暖,总能在阅读中觅得知音。
  回国前夕,在登机口,阿尔乔姆将他最爱的《战争与和平》塞进我手里,眼含热泪转身离去。飞机起飞后,我翻开扉页,一行字映入眼帘:“ 祝我遥远的中国好朋友,永远好运!”我合上书,望向窗外——落日余晖染红云彩,瞬间湿润了眼眶。
  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逢人便说读书好、读好书。对我而言,读书是希望,是出口,是陪伴。在文字中,我仰望苍穹,感受时空的无限延伸。岁月因书香浸润,变得幸福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