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6日
手机一点 果园“喝饱”
——宝塔区智慧补灌技术助农抗旱增收
    ● “ 3332”栽培模式下的果园方便机械化作业

  记者 王静 通讯员 杨晓霞 郁小朋
  炎炎夏日,宝塔区32万亩苹果园正处于关键生长期。这片昔日依赖自然的黄土高原果园,如今借助科技之力焕发新生,品种迭代更新、技术精准落地、灾害智能预警、销售网络联通全国,科技悄然重塑了这里的生产面貌,让一颗颗苹果化为果农手中的“致富金果”。
  7月23日,记者踏访柳林镇稍远梁村的百亩新建幼园,新栽的果树生机勃勃。面对近年春季的干旱挑战,宝塔区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运用,率先在果园实施“四位一体”智慧补灌技术。宝塔区果业局副局长姚杰介绍,得益于引进的“四位一体”智慧补灌技术,果园即便在干旱天气也能保持土壤湿润,这样一来,果实品质更佳,价格更高。
  姚杰详细阐述了“四位一体”补灌技术,即拦、提、蓄、补。拦是拦截地下水和河道、山沟的水源;提是利用光伏发电提水;蓄是用蓄水池把水储存起来;补则通过滴灌进行补水。这一抗旱利器使得果树在旱季也能充足补水,产量和品质不受影响,后期果农投入减少,为确保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果农郝振叶感慨,有了“四位一体”智慧补灌技术,灌溉变得极其方便,益处多多。以往干旱时节,用三轮车拉水浇灌难度很大,如今只需在手机上一点,水源便自动灌溉,水肥充足,果树生长旺盛。
  技术的革新同样解决了桥沟街道烟洞沟村果农马文昌的干旱难题。在他的标准化示范果园,整齐的密植果树间铺设着黑色滴灌带、渗灌管,套袋苹果挂满枝头。果园一隅,白色的预冷设备彰显着浓厚的科技气息。马文昌向记者介绍,地面铺设的管道是高效节水的关键——滴灌和渗灌系统,园内整齐的树形得益于“3332”栽培模式的推广。
  “ 科技种地变化巨大,过去抗旱浇水全家出动,劳累不堪,效率低下,还浪费水资源。现在只需开启阀门,滴灌和渗灌系统便能轻松完成灌溉任务,省时省力。修建的预冷库,能让苹果采摘后第一时间经过预冷,把苹果的鲜度保护住,确保消费者吃到最新鲜的苹果。”果农马文昌说。
  2016年,马文昌按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新装备的“五新”发展思路,通过土地流转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示范园150亩,主栽短枝富士品种。果园内的滴灌与渗灌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大水漫灌,精准将水肥送达果树根部,用水量减少50%,肥料利用率大幅提升,土壤健康得到呵护。“3332”模式,这种宽行密植、高纺锤树形的栽培模式,通风透光好、机械化操作便捷,是优质丰产的基础,同时田间预冷如同给苹果“快速退烧”能有效锁住鲜度,延长货架期,减少损耗。
  马文昌表示,2024年果园总产量达280吨,销售额超过500万元,通过几年的实践,他坚信科技种植不仅省时省力,还能产出高品质的苹果,卖上好价钱,因此他对未来苹果种植充满信心。
  宝塔区目前已建成126个果园气象监测站,能够精准提供气象服务;成功搭建防雹网8万亩,并广泛推行“3332”栽培模式3.5万亩;同时,逐步推进“田间预冷”和“果园病虫检测系统”等设施建设。自2023年起,针对苹果产业存在的“人老、树老、品种老”等核心问题,按照“一稳二改三提”的工作思路,有序实施残败老果园更新改造。3年来,宝塔区已完成果园改造2.2万亩,推广了“3332”乔化树密植栽培与矮化自根砧栽培两种先进的建园技术,引进了华圣、青砧果苗公司的福布拉斯、秦脆等17个新优品种。这些技术创新与运用,有效解决了黄土高原果业生产中水肥利用率较低、自然灾害损失严重、劳动强度较大等关键性难题,显著提高了果园的抗灾能力和生产效益,推动宝塔区苹果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此外,宝塔区总结出“豆菜轮茬”“坑施肥水”等旱作高效栽培技术,2024年苹果产量达到47.87万吨,果农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
  “ 宝塔区将科技赋能作为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提质、增效、节本、绿色、可持续’为目标,推动科技创新与苹果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从经验种植向智慧种植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从传统销售向数字营销的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宝塔果业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姚杰表示。
  从精准灌溉到智慧“解渴”,从科学“塑形”到快速“保鲜”,科技的力量正重塑着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果园,浇灌出更优质的苹果,滋润着果农们丰收的希望。科技赋能,使苹果这一“金果子”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