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6日
养出生态链 串起共富路
记者 任琦 通讯员 岳莹 张基研
  夏日的阳光洒满富县茶坊街道罗家塔村,远远望去,水产养殖基地里陆基圆筒如列阵般整齐排列,日光温室大棚在田野间错落有致,初加工厂房内机器轰鸣,流水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产业图景扑面而来。
  这座占地60余亩的养殖基地,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3000立方米的陆基圆筒、12座日光温室大棚、1.2万平方米的水域养殖区,共同构成了立体养殖的“舞台”。20万尾澳洲蓝龙虾、2万尾中华绒螯蟹、1万只中华鳖“长淮一号”,还有万余尾草鱼、鲤鱼、鲫鱼在水中畅游,1000余只木瓜乌鸡在岸边踱步,丰富的品类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宝库”。
  为了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基地投入300余万元建起冷藏保鲜冷库和初加工厂房,系统化的加工设备让鲜鱼处理实现了流水化作业。3斤重的活鱼,经过清洗、去鳞等工序,能变成1.8斤鲜美的鱼片,这条流水线每小时能“消化”1000斤活鱼,产出600斤鲜鱼片。更让人欣喜的是,鲜鱼片线上线下售价达到25元/斤,比起活鱼9元/斤的售价,每条3斤重的鱼除去成本,经济效益能增值11元,“水中鲜”到“舌尖鲜”的增值闭环就此形成。
  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基地把生态循环放在重要位置。初加工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设备净化后重新回到养殖池,成了鱼虾的“新家”;加工剩下的边角料,摇身一变成为虾蟹甲鱼的“营养餐”。这种“废水再利用、废料变饲料”的模式,让整个养殖过程形成了良性循环,既保护了环境,又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与此同时,在联农带农机制创新方面,通过“订单式农业管理”,基地托管了村里8户养殖户的8个鱼塘,合作社提供种苗、指导技术,再负责回收加工销售,每斤收购价比市场价高1元,让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以鱼塘、土地入股,每年至少能增收4万元,这笔钱成了改善村里基础设施的“及时雨”。不仅如此,基地还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每年有900余人次在这里务工,人均能增收4000元,家门口挣钱成了村民们的幸福写照。
  如今,基地的产业链还在不断延伸。结合鲜鱼片加工与木瓜乌鸡养殖,创新研发的“泥炉炖鸡”“泥炉甲鱼”等特色美食,成了吸引游客的“招牌”。“养殖+观赏+游玩+餐饮”的一体化模式,让这里变成了“可看、可玩、可吃、可带走”的农文旅融合基地,三产融合的新潜能不断释放。
  富县茶坊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宁说,罗家塔村水产养殖基地引进的初加工和废水处理设备,让资源循环利用落到了实处,也让农业生产与良好环境相辅相成。在这里,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正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富县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