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过一场小雨的延安,空气里带着湿润的凉意。一对母女拉着行李箱站在雨雾里,眉头紧锁地望着远处——她们是来旅游的游客,雨天一直没打上出租车。
眼看飞机起飞的时间越来越近,母女俩愈发焦急。这时,一辆车在路旁缓缓停下,车窗里探出个穿着工装的汉子:“妹子,哪里去?上车,我送你们!”
开车的正是德奥奥迪修理厂老板马志青。那天他刚结束救援返程,见母女俩着急,二话不说就把人送到了机场。路上,马志青还不忘安慰两人:“实在赶不上就去二道街逛夜市,东关的灯光展也可好看了!”这样的暖心事,在他开汽修店的十几年里,早已成了日常。
今年38岁的马志青,创业前在奥迪4S店做了多年技师,见多了车主在路上遇难题的焦急。“那时候就想着,要是自己开店,一定得帮大家解决这些急事儿。”马志青说。
2014年,积累了足够经验的他,在南二十里铺开起第一家店;2015年,搬到现在的东二十里铺。从4S店技师到创业老板,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他对“服务”的执念。
“刚开店就和合伙人定下规矩:延安宝塔区内免费救援。”他说,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大家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车坏在路上多着急?咱能搭把手就搭把手。”
这份初心化作具体行动:车主轮胎坏了,他们免费上门换备胎;车子亏电打不着火,一个电话,他们带着搭电设备就赶过去;甚至车辆的机油、防冻液检查和临时补充,也都是免费的。
“这些活儿不赚钱,搭的是人工和油钱,但能帮人解决困难,值。”说着,马志青的嘴角露出笑容。
“一周起码出去两三次,一年光油钱也得两千来块。”这笔账马志青不是没算过,却从没动摇过。
他的救援范围限定在宝塔区内。遇到超出范围的车主求助,他会帮忙联系就近的同行:“后期费用让他们自己谈,咱先帮人把急事儿解决了。”
他的服务主要针对德系家用车,十几年的技术积累让他对这类车型了如指掌。但比起技术,更让人记住的是他的“随叫随到”。
有车主半夜打来电话,说车在半路打不着火,第二天还着急用车,他披上衣服就往现场赶;下雨天有车在路边抛锚,他冒雨检修,浑身湿透也先想着把车弄好。
“家里人都支持,知道咱这是服务行业。”马志青说,偶尔半夜被叫醒确实辛苦,但看到车主的笑容,就觉得值了。
并非没有人说他“傻”,还有车主被马志青的免费救援感动,非要给钱,可他都一一拒绝了:“我们说是免费就得是免费,这个钱我绝对不能要。”
他心里还有本“账”:免费救援看似赔本,却能攒下口碑。“客户认可你了,以后修车保养自然会找你,这比啥广告都管用。”马志青如是说。
如今的德奥奥迪修理厂,除了马志青,还有一个合伙人和一个员工。活儿忙的时候大家轮流上,救援任务来了谁有空谁就去。
“从一开始创业,我和合伙人就定了调:不搞‘流量客户’,不欺骗车主。”马志青说,他们走的是“高端服务”路线——不是指价格高,而是服务要精、态度要诚。
“德系车烧机油是通病,好多车主头疼。”他不断钻研技术,修过的发动机,不少车主开了二三十万公里都没再出问题。
除了精湛的技术,马志青更多的是用真诚打动人心。
“前段时间有一个西安来旅游的,大热天汽车空调坏了,问了几个修理店都说要直接换空调泵。”马志青仔细检查后,发现只是一个电磁阀坏了,三下五除二便修好了空调,车主连连称谢。
没有锦旗,没有感谢信,但老客户带新客户的“口口相传”从未断过。不少客户在他这里修好车后,回去专门给朋友推荐:“东二十里铺那家汽修店,技术好,人还实在。”
“未来没啥大志向,就想把每个客户服务好。”马志青说,他没想过把店开得多大,只希望来的人都能满意离开。
“ 咱是修车的,更是服务人的。把车修好,把心暖到,这生意就能长久。”马志青说。
随着车间里传来工具碰撞的清脆声响,马志青转身又去忙活了。这家藏在街角的汽修店,就像一盏“暖心灯火”,不仅照亮了车主的出行路,更用真诚和坚守,温暖着延安的街巷,也诠释着普通人最动人的创业故事——用初心做事,用真心待人,路就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