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刚 记者 孙艳艳
奔腾的洛河水位持续上涨。7月26日凌晨5时,裹挟着泥沙的洪峰如脱缰野马,直奔洛川县老庙镇辖区而来。这一次,洪峰流量较去年同期更大,水位涨幅更猛,沿岸太月村田河组的墙上,去年水浸的痕迹还依稀可见。一场硬仗,已然打响。
浪未来,先筑墙
随着上游预警接连传来,防洪部署已如箭在弦。
“去年水进了6户窑洞,最高淹到1.6米,今年必须把水挡在院门外!”7月25日,副县长郭伟走进太月村田河组。在临时搭建的防洪指挥点,他说:“经验就是底气,要把去年的教训变成今年的预案。”
太月村田河组8户21人、南湾村1户1人——作战图上的红圈格外醒目,这9户人家的名字被一笔一划写在转移清单上。派出所民警和村干部一道,带着《撤离通知书》逐户敲门:“叔,您家窑在低洼处,今晚必须搬到村部安置点,被褥我们都备好了。”对心存侥幸的村民,防洪指挥点负责人韩芳坤坐在炕边耐心劝道:“咱人在,啥都能挣回来!”
25名村应急队员的铁锹碰撞的声响在村庄里回荡。他们沿用去年摸索出的“土围子防涝法”,3辆货车运来的黄土被分层夯实,在8孔窑洞前筑起1米多高的围堰,“这土得分层踩实,不然水一泡就垮。”曾参与去年防洪的太月村支书郭书生边示范边喊。警戒线在村口拉起,电力工人爬上电线杆更换防水设施,3处观测点设在河堤高处,韩芳坤对着作战图一遍遍推演:“人、物、措施,一个都不能落。”
截至7月25日下午6时,9户群众全部转移到位,高1.2米、宽0.8米、长120余米的土围堰全线筑成——万事俱备,只待洪峰。
浪正急,人不退
10小时后的7月26日凌晨5时,洛河的咆哮声撕破夜空。太月村田河组观测点的水位计指针疯狂跳动,超警戒水位的红色数字,随着读数攀升,远处的河水拍打着堤岸,所有人都攥紧了拳头。
3个观测点上,轮岗的干部密切关注着水位变化。太月村田河组的围堰前,洪水一次次冲击着黄土防线,却始终没能漫过那道1米多高的土围堰;南湾村的干部在微信群里报平安:“一切正常,群众都在安置点休息。”
上午8时,停止涨水;中午12时,水位下降2米;下午5时,水位下降到河道。队员们蹚水排查:3户窑洞进水,最高水位0.65米,较去年降了近1米;2户院子进水,全靠围堰挡在门外。“人都安全!”当这句话传到临时指挥部,韩芳坤紧绷的肩膀终于松了下来。
浪退去,复苏忙
洪峰退去的田野里,倒伏的玉米秆浸在泥水中。
7月27日,卫生院的消杀人员背着喷雾器进了村,药雾细密地落在院墙、屋檐和田间小道上,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淤泥里容易滋生细菌,家家户户都得喷到。”
干部们踩着淤泥,逐户登记损失。547亩玉米、3.5亩红薯的损毁数据,被详细记录在册,当天就同步给了县组织、应急、农业、民政等部门。“ 绝不能让群众灾后犯难,最大程度减少群众损失。”韩芳坤说。
8月4日,淤泥终于沥干到能下脚。40多名干群在村口列队,铲车、钩机轰鸣着启动。“先清主干道,再清院子!”韩芳坤的话音刚落,大家便分头行动:有的帮村民搬出屋里的家具,有的忙着铲下墙角的淤泥,还有的跟着机械车清运,3辆货车来回穿梭,把淤泥拉向指定消纳点。
“ 你看这土围堰,今年真是立了大功!”歇脚时,村民们围着没被冲垮的黄土墙念叨。墙根处,去年水浸的痕迹比今年高出近1米,新旧印记的落差里,藏着干群齐心防洪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