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明确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每孩每年发放3600元补贴,这一政策在全国引发广泛热议。同样,在我市的街头巷尾、家里家外,育儿补贴都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也让人们重新审视当地的人口发展现状。
出生率走低,人口结构面临挑战
延安的人口数据,正勾勒出一幅值得警惕的图景。近10年来,这座城市的人口出生率呈持续下降趋势:2016—2018年,出生率还在10‰左右波动;2019年降至9.80‰ ;2021年起下降加速,从7‰一路跌至2024年的5.84‰ 。
与之相对的是死亡率的逐年上升,从2021年的5.80‰升至2024年的6.96‰ ,这直接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23年首次出现负值(- 1.53‰ ),2024年虽略有回升,但仍为负值,人口负增长已成现实。
“延安的人口变化,是全国人口形势的缩影,又带着地方特色。”延安大学副教授、人口学博士秦敏分析,当前全国已进入人口减量发展阶段,少子老龄化加剧,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背后,既有育龄妇女规模减少的客观因素,更有家庭“想生不敢生”“不想生”的现实困境。
延安作为北方城市,传统“多子多福”观念虽有保留,早婚早育现象也曾普遍,但近年来,80后、90后,甚至00后,受到经济、就业、抚养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家的生育观念已发生转变,生育意愿明显降低。
秦敏指出,国家此时推出育儿补贴政策,正是基于这样的人口背景。“从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到三孩政策,单纯的生育政策调整效果有限,必须转向构建综合生育支持体系。”她认为,育儿补贴的核心是提高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公共化水平,通过制度性支持释放生育潜力,这也是适应新时代人口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
政策及时,青年点燃生育信心
育儿补贴政策的出台,让延安的年轻人感受到了国家支持生育的诚意,不少人直言“心里更有底了”。
“ 每月300元虽不算多,但能帮着买些奶粉、尿不湿,也是实实在在的支持。”家住宝塔区的已婚青年赵阳和妻子正计划生二胎,他坦言之前总担心“添一口人,多一份压力”,现在政策落地,夫妻俩的犹豫少了许多。
28岁的未婚青年李媛和男友最近正商量结婚事宜。“以前总觉得生娃是‘遥远的负担’,现在听说有补贴,还能覆盖到孩子3岁,突然觉得天降‘红利’,这波‘羊毛’必须薅。”李媛笑着说,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讨论这个政策,“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信号,说明生娃的‘外部环境’在变好。”
在采访的过程中,多数年轻人对于育儿补贴的政策持有乐观的态度,但部分年轻人还是对生子持有保守的态度。
有市民表示,1年3600元,最多能买3箱奶粉,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也有人觉得,不生孩子是为了不让自己孩子活在一个“内卷”的社会。
秦敏认为,年轻人对生育的顾虑,本质上是对“三育成本”(生育、养育、教育)的担忧。“经济压力大”“时间精力不够”“家庭支持不足”是主要障碍。但她也强调,80、90后生育观念已从“重数量”转向“ 重质量”,他们更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这种转变不是不愿生,而是希望在有能力的前提下生,政策的意义正在于帮他们减轻负担,让‘想生’的意愿能转化为‘敢生’的行动。”
多方协同,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育儿补贴政策的落地,为延安提升生育率带来了契机,但要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还需更多配套措施。
秦敏认为,补贴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出生率,但效果并非一蹴而就。“每年3600元的补贴,能缓解婴幼儿期的部分开支,但子女教育、住房等长期成本仍需解决。”她举例,课外辅导、兴趣班费用逐年增加,改善居住环境的压力也客观存在,这些都不是短期补贴能覆盖的。因此,必须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降低育儿成本、优化职业环境、完善托育服务等,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生育意愿。
事实上,我市已在生育支持方面做了不少尝试。近年来,我市起草了《延安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从生育、养育、教育、住房、医疗等多方面提出支持措施;2023年和2024年连续申报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扩大普惠托育供给,为家庭提供便利。
“这些基础为政策落地创造了条件,但还需进一步加码。”秦敏建议,我市应尽快推出地方化育儿补贴政策,在中央补贴基础上,针对多孩家庭增加教育补贴,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同时落实产假、陪产假制度,缓解女性职业发展压力;依托社区完善托育、课后托管等服务,让家庭“生得起、养得好”。
“人口问题是慢变量,需要长期投入。”秦敏强调,只要政府、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持续优化生育环境,延安的人口出生率一定能逐步回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据了解,目前国家和各地已经完成了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正在进行全流程测试。按照工作计划,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如今,延安的街头巷尾,关于“生娃”的讨论还在继续。从政策带来的暖意到对未来的期待,延安青年正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人口发展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