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嘉岭山巅云端处,摘星楼傲然耸立。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时代印记的楼阁,于2009年以宋代风格重建,四层建筑拔地而起,高达23.26米,与延安宝塔、摩崖石刻一同被誉为嘉岭山三大历史文物古迹。
遥想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为了在宋夏战争中洞察敌情,修建了“望寇台”,这便是摘星楼的前身。岁月流转,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登上此楼。伟人站在楼上,见夜色中星汉灿烂,一句“这楼能摘到星星”脱口而出,“摘星楼”的名字就此流传,成为了人们口中饱含诗意与浪漫的称谓。
摘星楼金顶赤壁,海拔1035.5米,独特的身姿在多纬度下全视野地展现在国人面前。多数游人登上山腰的宝塔观景,领悟宝塔南北门额上“高超碧落”“俯视红尘”的道佛语境,同时也品读着“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的深刻内涵。其实,若要登上摘星楼,既可以乘坐观光车沿着嘉岭山北面抵达,也能够从南坡步道拾级而上,在攀登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宁静。
走进阁楼内,分层布设着延州简史,让人回溯这片土地悠久的过往;范仲淹的功勋在此被铭记,他的功绩与“先忧后乐”的精神穿越时空,激励着后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展现着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他是中国发现石油(延川石液)第一人;还有那平安大鼓,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站在摘星楼上望远,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亿万年的黄河奔腾不息,见证着华夏大地的沧桑巨变;五万年的黄龙人,开启了这片土地上人类文明的曙光。黄帝葬于桥山,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大禹凿龙门,彰显着古人改造自然的勇气与智慧。红秀延安铸忠魂,这片黄土地上,革命先辈们用热血与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黄土风情展雄风,独特的民俗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龙伏秦晋大峡谷,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歌起陕北信天游,那悠扬的曲调唱出了陕北人民的热情与豪迈。长城内外,新时代的乐章正在奏响,高原群峰连绵,如波澜壮阔的画卷。千嶂里,说书唱曲道情,质朴的情感在民间传唱;五路外,日月星辰同辉,象征着这片土地的和谐与美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此游目骋怀,感受天地万物的蓬勃生机。
四季更迭,摘星楼周围的景色各有千秋。春夏之际,山花烂漫,鸟语蝉鸣,整个嘉岭山仿佛被大自然赋予了生命的色彩;秋冬之时,果实飘香,银装素裹,又是另一番宁静而美好的景象。再看山下,三山两川高楼林立,大街小巷人来车往,延河绿水滚滚向前,流淌着延安的活力与希望。红色延安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正在新城的带动下优化结构,赋予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深刻内涵,这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形成鲜明对比。摩崖石刻历经风雨,依然撼人心魄,宝塔巍巍耸立,而摘星楼更是顶天立地,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坐标。
站在摘星楼上望远,摘星楼历经宋元明清千年史,走过了仁宗盛世的繁华、大元时代的壮阔、永乐盛世的辉煌、康乾盛世的昌盛,也遭遇了1840年以来百年屈辱历史的沧桑。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
站在摘星楼上望远,“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的区位优势尽显。包茂高速、西延高速、青兰高速、榆蓝高速穿境而过,如同一条条经济动脉,带动着延安的发展;火车、动车、高铁、飞机和5G构建起立体交通网络,牵引着延安经济腾飞。水电油煤气等能源支撑着陕西发展的动力动能,红苹果带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向世界,西部示范建设如火如荼,延安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
站在摘星楼上望远,诗意悄然涌上心头:延安文脉深且厚,千峰拱卫摘星楼。胸藏甲兵护万众,赤帜长辉照千秋。
摘星楼,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楼阁,承载着历史,见证着现在,也憧憬着未来,它是延安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