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塞区文化文物馆的创作室灯光明亮,十几位安塞农民画作者全神贯注地工作着,她们用画笔蘸取颜料,轻柔地落在纸页上。这不是普通的创作,而是一场跨越时光的艺术接力——数十年前老一辈农民画家留下的未上色线描稿,正由新一代艺人的手,一笔一笔赋予新生。
“这是我母亲留下的底稿,我想完成她未了的心愿。”民间绘画艺人秦小华凝视着眼前的《吉祥送喜》线描稿,下笔格外珍重。母亲的笔触勾勒出大气生动的羊,如今,女儿的色彩正让这份沉淀的亲情与艺术重焕光彩。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上色,更是对母亲艺术精神的深情延续。
一旁,王福丽也在临摹母亲刘金兰的作品。母亲虽仅参加过短暂的学习班便离世,但那浓烈饱满的色彩记忆,早已融入她的血脉。“母亲最爱亮丽的颜色,就像她的刺绣一样。”王福丽轻声说,为这幅画填色,仿佛在与母亲对话,和母亲共同完成这幅画作让她感到非常幸福。
此次被“唤醒”的155幅珍贵线描稿,均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民画培训班,因故尘封多年。其中,既有像秦小华、王福丽这样,子女为至亲完成的传承之作;也有如曹佃祥等大师的经典底稿,如《二月二 龙抬头》。年轻艺人陈莲莲被这幅作品里繁复又精妙的传统民俗细节深深吸引,她细心揣摩着老一辈艺人独特的构图与简练风格,力求在色彩中复现其神韵。
为老作品着色,远非简单填色。线条背后尘封的故事、原作者对色彩的独特偏好,都需要新一代艺人用心揣摩、小心求证。余泽玲和同伴们常常翻阅资料、考证民俗,只为最大程度贴近原作风貌。“我们要读懂老太太们画了什么,更要理解她们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余泽玲说,“尽力还原她们的风格和色调,让这些未完成的画作,在我们手中完整,让她们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
安塞区文化文物馆工作人员高舒琪表示,此次安塞农民画二次创作意义深远。“它让这些优秀作品得以完整呈现,是对老一辈艺术家最好的致敬,更是延续作品生命力的关键一步。”她还说道,二次创作对年轻艺人而言,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在笔触与色彩的融合中,更深切地领悟安塞民间绘画承载的乡土记忆与文化精髓。同时,所有完成的作品之后将进行集中展示。
“噌噌”的过稿声伴随着“唰唰”的洗笔声,新一代作者们画笔起落间,延续着这些作品的生命。这不仅是画作的“重生”,更是一场深沉的文化接力。那些定格在画纸上的乡土风情与民俗故事,正被重新点亮,延续着这片土地上民间绘画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