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0日
薛振涛的烟火人生
记者 雷荣 贺秋平 通讯员 李文振
  凌晨1点30分,宜川县城已经酣眠,唯有建工大酒店的后厨仍亮着明灯。
  身系围裙的薛振涛,手中铜勺在汤锅里划出一道弧线——这锅大骨汤在灶上“咕嘟”了3个钟头,泛着琥珀色的光泽。他舀起小半勺骨汤,轻轻吹散热气,抿了一口。“鲜是鲜了,还欠些筋骨。”薛振涛又往锅里撒了一把青花椒。
  这锅老汤,他养了20年。
  从挤在柴炭房里学切土豆丝的学徒,到如今掌管宜川知名酒店的老板;从一家只有3间门面的小店,到承办全县婚宴寿席的“百姓厨房”,薛振涛的人生,就像他炒菜的那口铁锅——火候要准,翻炒要勤,味道才能醇厚绵长。
   寒门少年的“火炉”岁月
  1996年冬天,凌晨4点,宜川县招待所的后厨已经忙碌了起来。
  “咚、咚、咚……”薛振涛手起刀落间,案板上的土豆丝渐渐堆成小山,根根细如发丝。“银针丝”——这是师傅定下的规矩:切不够细,就不准碰灶台。
  “做菜是门手艺。”师傅薛振伟的烟嗓混着煤炉的“噼啪”声,“手上没工夫,再好的食材也成不了佳肴。”少年没应声,只是把刀柄往掌心又抵了抵。
  薛振涛出生在宜川县壶口镇东可占村,在家排行老四。20世纪80年代,父亲在高柏街上开了家小餐馆,勉强维持生计。但家里负担重,薛振涛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
  19岁时,他跟着大哥来到宜川县招待所,成为一名厨房学徒。为了省钱,他住进了后院那间堆放柴炭的杂物间。每天凌晨4点,他就要起床,生火、备菜、刷锅、切肉……师傅要求严格,切菜的厚度、火候的掌控,差一点就会挨骂。
  “最怕冬天洗菜,水冷得像刀子,手冻裂了也不敢停。”薛振涛回忆。有一次,他切土豆时走神,一刀下去,食指鲜血直流。师傅看了一眼,丢给他一块布:“包上,继续切。”
  薛振涛咬着牙,重新开始。他知道,这一行没有捷径,只有苦练。每日切20斤土豆练刀工,连熬三月高汤夜起添火,杀鱼时被鱼尾甩出血痕,却笑称:“这下和食材更亲了。”
  一年后,薛振涛离开宜川,去外地系统学习烹饪和采购管理。1999年,他带着二级厨师证回到宜川县招待所,正式成为一名厨师。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做餐饮,手艺是根,诚信是本。
  舌尖上的“破局者”
  2004年,薛振涛毅然辞去工作,决心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
  “在招待所干了6年,手艺练出来了,人脉也攒下了,是时候闯一闯了。”回想当初的决定,薛振涛语气坚定。
  他和妻子马江霞拿出全部积蓄,在县政府门口租下3间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店面,取名“蜀香园青椒鱼庄”。开业第一天,薛振涛和妻子两人既当老板又当伙计,一个炒菜,一个端盘,从早忙到深夜。
  “那会儿心里没底,就怕把家底赔光。”马江霞回忆,“但他手艺好,客人吃了都说好,回头客越来越多。”
  2006年,宜川县陆续开了多家新餐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薛振涛推出了新品“川香小炒”“青椒鱼”和“老顾客八五折”的策略。“当时很多人说我傻,可我觉得,只有让顾客真正觉得值,生意才能长久。”薛振涛说。
  渐渐地,“蜀香园”的口碑传开了。人们发现,这里的菜不仅味道好,分量还足,老板更是实诚。2006年,薛振涛趁势扩大规模,开了“建工大酒店”,主打宴席和聚会。
  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餐饮业遭遇寒冬,许多同行关门歇业。建工大酒店也陷入困境,最惨淡时,一天只有2桌客人。“员工工资、房租、食材成本,每天都在烧钱。”薛振涛说,“但我没裁一个人,工资照发。”熬过最难的两年后,2023年,生意终于回暖。
  2024年,薛振涛再次投资300万元,重新装修店面,升级厨房设备。“做餐饮说到底就是‘良心’两个字。”薛振涛笑着说,“顾客信任我们,我们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小城里的“暖心掌柜”
  在建工大酒店的角落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在忙碌——他叫江东,是酒店的“特殊员工”。
  江东是集义镇人,智力有些障碍,父母早逝,早年靠跟着“吹手班”打鼓勉强糊口。2012年冬天,薛振涛在街头遇见他时,江东正蜷缩在墙角发抖。
  “老板,能给口吃的吗?”江东怯生生地问。
  薛振涛没说话,转身进了厨房,端出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第二天,江东又来了。这一次,薛振涛对他说:“以后你就在这儿干活吧,倒垃圾、搬东西,管吃,每月800块。”
  这一干,就是12年。
  江东不善言辞,却把每一份善意都记在心里。薛振涛每年春节都给他添置新衣,马江霞总在酷暑时为他端来冰镇绿豆汤。每逢酒店歇业,薛振涛都会细心备好餐食,再三嘱咐:“记得按时吃饭。”
  有人不解地问薛振涛:“店里留着这么个人,图什么?”
  “穷过的人最懂挨饿的滋味,能帮就帮一把。”薛振涛望着忙碌的江东,轻声说道,“做人嘛,总要带点温度。”
  在建工大酒店,有5位员工已经坚守了10余年。服务员马番霞从开业第一天工作至今,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支撑着整个家庭——丈夫经营果蔬店,两个孩子安心上学。“薛总从不拖欠工资,家里遇到急事时,他还会主动预支。”说起这些,马番霞眼中满是感激。
  疫情期间,生意不好很多餐馆选择裁员,薛振涛却坚持给员工发基本工资,他说:“大家都不容易,能扛就一起扛。”
  如今,建工大酒店年营业额超180万元,但薛振涛仍每天亲自验菜、熬汤。“餐饮这行,老板偷懒,味道就会变。”他说。
  正午时分,酒店里热闹非凡:宴会厅婚礼正酣,包厢内笑语盈盈,后厨灶火熊熊。站在大堂的薛振涛忽然红了眼眶:“早些年就想着,如果有一天我能开个大酒店,让好多人都吃上我做的饭该多好。”
  现在,这个梦想已经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