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召开,会上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指示立足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之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意蕴。新时代新征程,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要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对凝聚强国复兴伟业磅礴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系统推进的长期工程,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筑牢坚实支撑。
首先,高举思想旗帜,指引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精神文明发展锚定了正确发展航向。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旗帜作用,持续深化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认知,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为人民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为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铸牢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理论教育是基础。通过系统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人们将信仰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关键。在实践教育中推动个体由认知转化为行动,实现理想信念的知行合一。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学习教育机制是保障。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制度化的形式巩固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最后,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宣传教育与实践养成两个维度协同发力。一方面,要强化宣传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实现理论阐释、典型宣传的全领域覆盖,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精神文明创建和日常生活场景。另一方面,要深化实践载体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创建、主题教育活动等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通过宣传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
二、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历史上向来重视“以文教化”。新时代完成“兴文化”这项使命任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与精神产品供给全过程,必须强化文化的化育功能,不断充盈人民的精神世界,使个体创造力与社会凝聚力在文化滋养中同步提升,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
首先,明晰“文”的时代内涵,把牢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意蕴。新时代文化育人工作应当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革命文化精神谱系赓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三维价值载体,利用好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其次,用好“ 化”“育”方法,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育人成效。文化育人效能的优化提升,须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效应。发挥显性教育育人作用,关键在于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通过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深化思想理论浸润。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人的积极熏陶与感染,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理想教育效果。最后,站稳“ 人”的立场,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新时代文化育人工作要在供给侧精准回应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精神需求,致力于面向不同精神文化需求的差异化满足,实现人民“精神富有”。另一方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旨在“化人增质”,即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文化育人工作要整合多方力量,深入实施“十大育人工程”,汇集多场域育人要素,凝聚多主体文化力量,形成协同效应,为人的全面发展开拓可能性空间。
三、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标识,也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大环节,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汇聚起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的磅礴精神力量。
首先,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效能。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需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通过制度设计、资源统筹、项目带动和群众参与,形成全域覆盖、全民共建、全程推进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其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精神文明建设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在农村。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引导农民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抓好培育“ 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其中,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既要求以系统化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又要用好先进典型这一重要资源,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宣传,发挥其正向激励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主体力量。
四、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是“滴水穿石”的过程,具有长期性、渐进性特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打好精神文明建设持久战,既离不开教育宣传、文化熏陶的“ 软”引导,也要靠制度机制的“硬”约束和强有力保障。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巩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核心领导责任,要特别注意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将各级领导班子锻造成为能够系统、精准、能动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并在两大文明建设中均展现高效领导力与显著治理成效的坚强领导集体;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能够团结带领群众促进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战斗堡垒。其次,深化改革创新,激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在思想观念多元碰撞、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媒介迅猛发展的当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科学把握发展趋势,通过创新内容载体与方式方法以保持其活力。另一方面,破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层困境,其核心在于着力解决文化体制运行中的结构性制约因素。这要求通过系统调整和建立支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及激励文化创新的政策体系,致力于优化文化产品与人才产出机制的制度环境,坚定不移地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引向深入。最后,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厚植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各领域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变成全民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