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1日
以“君子观”铸就高校德育工作新境界
赵亚锋孙振平
  “ 君子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人格范式,其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德育方法和德育理念,是中华文明“立德树人”智慧结晶的重要体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立什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价值观的根基铸就于文化的归属感,将“君子观”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就是挖掘其滋养高校学子价值观的积极养分,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一、铸牢以“仁义礼信”为核心的道德修养
  道德是君子人格的根基,“仁礼信义”是道德的核心内核。儒家强调君子首先需以“仁”为立身之本,即心怀仁爱之心。《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蕴含着“爱人”的生命自觉,教会学生超越个体的局限,强调以共情与善意理解他人并联结社会。同时,君子需兼具“义”的坚守,在行事时遵循道义原则。《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为学生提供超越功利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在“义”与“利”的抉择中确立人格尊严。其次,君子要恪守“礼”的规范。“礼”约束着人际互动的分寸,以仪式感与边界感防止因自我放纵或随意越界而导致的社会关系失序。最后,君子要以诚信立身处世。《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知也。”将“言必信”的准则融入高校学术诚信、就业诚信等教育中。
  二、塑造以“慎独”为规范的实践品格
  高尚的品德往往内化于心,不因时空变迁而存废,也不会因独处或共处时的状态不同而改变。《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中华文明自律精神的结晶,是个体道德自律的试金石,具备“慎独”能力的人更易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减少行为失范。将“慎独”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就是让学生从被动遵守规则转变为主动坚守道德,跳出课堂考勤、校规约束和“外部监督”的局限,从而在其步入社会后能够坦然面对科研诚信、职场操守、网络秩序等场景带来的挑战。同时,“慎独”品格的培养不是对学生的额外要求,而是高校德育工作回应现实需求的必要一课,通过借助思政课堂、主题班会等文化场域,引导学生摒弃空谈、崇尚务实,使学生成长为表里如一的践行者。
  三、厚植以“家国担当”为己任的价值追求
  《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是君子观中最具代表性的人格标识。君子者,始终怀揣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历史使命感,这不仅超越了个人道德完善的追求,还延伸至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担当,体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式理想,与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相契合。在高校德育中培育学生家国担当意识仍然要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用无数君子的历史实践成为可感知、可效仿的价值范式,其本质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爱国基因中锚定精神坐标,打破“精致利己”“佛系”“躺平”等消极心态,完成从“传统士人”到“新君子”的蜕变。
   四、培育以“坦荡”为怀的境界格局
  君子之境界,非以权势财富为衡,而以精神格局为尺,君子胸怀之阔、气度之宏,在于其破除“小我”之囿,以天地为量,以众生为念,强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态。《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以“内省不疚”为修身准则,做到不因外界评论扭曲本心,不为短期利益抛弃原则。学生诚信失守、人际交往功利化、精神内耗严重等问题是当下高校德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坦荡”气度的培育,能够引导学生反思何为值得坚守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术中守真、在社交中守诚、在选择中守义。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项目编号:24XKS01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