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1日
数智时代红色文化育人的三维审视
苗蓓蕾 陈振兴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国家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背景下,红色文化育人承载着筑牢意识形态根基、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数智技术作为时代变量,通过重塑资源形态、重构教育模式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但其本质仍是“技术赋能人文”的辩证统一。基于此,探索数智时代红色文化育人的守正创新之道,需从价值论维度厘清核心功能,从问题论维度剖析深层矛盾,从方法论维度重构教育生态。
   一、价值内涵:精神传承与铸魂育人的本质回归
  红色文化育人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构建“知、情、意、行”统一的价值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奠基作用,中国革命实践的遗址遗存等物质形态、事件事变等历史事件、革命信仰等精神形态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物化载体,共同构成了价值教育的“具身化”场域。例如,有高校依托井冈山“挑粮小道”开发的VR体验课程,使学生在虚拟负重行走中感悟“艰苦奋斗”的实践逻辑。这种具身认知超越了符号化灌输,推动红色教育从历史知识传递升华为精神基因植入。
  红色文化育人更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双重路径构建集体记忆与个体成长的联结机制。一方面,红色文化通过重构历史叙事塑造社会认同。例如,延安市创新建设了“ 窑洞里的马克思主义”数字微课,以青年话语解码《为人民服务》中“人民至上”的当代价值,使经典文本转化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坐标系,有效激发了青年的主体自觉。另一方面,红色文化通过唤醒历史主体性激发青年使命担当,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内化。例如,当青年在“转战陕北”数字档案中解读群众支援前线的家书时,其角色从历史旁观者转化为精神传承者,这种主体性觉醒推动红色精神从认知认同升华为艰苦奋斗、矢志报国的行动自觉。
  二、问题困境:资源整合与价值传导的现实梗阻
  当前,红色文化育人面临资源整合的结构性矛盾与价值传导的机制断裂。其核心症结在于:历史资源的碎片化状态阻滞数字化转化进程,技术应用的形式化倾向削弱精神内核传递,多元主体的协同缺位导致育人链条断裂,最终制约红色文化从历史符号向育人资本的创造性转化。例如,现阶段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率不高,大量口述史、地方档案处于碎片化状态,部分文化遗址遗迹处于尚未入册、管理松散状态,导致红色资源转化和应用滞后。特别是没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数智技术相结合,没有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没能有效激发其育人实效。
  同时,技术应用异化加剧价值传导困境。一方面,技术应用存在形式化倾向,部分教育基地推出的VR项目追求感官刺激而淡化精神内核,如有纪念馆将“四渡赤水”简化为军事闯关游戏,消解战略智慧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育人主体协同不足进一步加剧困境,学校侧重理论灌输的“认知维度”,纪念馆聚焦史实呈现的“情感维度”,社会机构追求流量传播的“行为维度”,三者割裂使价值传导链断裂,形成吉登斯所谓的“现代性脱域”困境,历史精神脱离当下语境,导致青年群体出现“情感共鸣强而价值内化弱”的认知鸿沟。
  三、实践路径:技术赋能与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
  数智时代,推动红色文化育人提质增效要注重强化科技赋能,搭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智慧平台,推动科技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通过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红色文化互动情景,打造交互性传播与沉浸式体验,创新构建多模态、灵活化、形象化的数字馆,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使红色文化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唤醒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例如,当全息影像再现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纺车转动的触觉反馈时,可以促进学生身体感知建构“自力更生”的精神意象,使价值观传递突破符号解码的认知阈限,转化为知行合一的价值自觉。这要求技术赋能始终锚定育人本质,将感官体验升华为精神认同,进而催化从价值认知到实践行动的完整内化闭环。
  同时,还要注重构建“资源整合—课程再造—评价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系统。依据系统论思想,要提升育人成效,需打破资源孤岛,实现要素重组,建立一定区域内的红色基因库,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将离散史料转化为结构化教育资本。例如,榆林市通过建成陕北民歌博物馆、榆阳区非遗展示馆,推进“ 四馆两中心”建设,打开了文化育人新局面。在课程设计层面,需通过历史情境的当代迁移实现认知升维,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方法,推动教育目标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创造的战略转型,促进学生从“ 形式参与”转向“实质认同”,最终形成以文化认同滋养行动自觉、以实践创新反哺精神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总之,数智时代红色文化育人的本质是技术赋能与文化本真的辩证统一,其育人实效性取决于历史资源向育人资源的转化深度,关键在于坚守“以文化人”的育人本质,构建“精神解码—主体激活—实践外化”的价值传导链,通过资源开发上超越“器物数字化”、内容设计上超越“历史陈述”、机制创新上超越“场域局限”三重超越。唯有如此,方能在历史与时代的对话中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命力,构建精神传承与实践创新的育人共同体,为民族复兴锻造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建党百年红色文化融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以榆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为例(编号:2023HZ1799);2020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研究”(编号:20JK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