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5日
岭上“凉资源” 催生“热经济”
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韩婷 乔洁
    ● 盛夏,来神道岭景区避暑游玩的游客

  碧波千顷,松涛阵阵。遁入黄龙县城东北部的神道岭深处,21℃的清凉自来,盛夏时节,一茬接一茬的游客自驾前来,岭上“凉资源”催生了避暑“热经济”,“好流量”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好光景”。
  岭间“凉”意,何以引爆旅游“热”?显而易见,绿色生态是“底色”,逐绿向新是“最优解”。今年以来,黄龙县白马滩镇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目标,充分挖掘神道岭景区的生态、区位、资源优势,通过优化景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深化区域联动,让莽莽云岭重新散发出勃勃生机。
  好山水催生“避暑热”
  “天然氧吧”“绿色宝库”“野生动物王国”……神道岭属黄龙山脉,为古梁山主峰,森林覆盖率高达92%,负氧离子充沛,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探险的绝佳胜地。
  “最近天气比较热,我们慕名而来,为的就是游玩避暑。这里不但景色美,还特别凉快,置身林海中,我感到身心非常放松,孩子都舍不得走了,以后我们会经常来。”来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带着家人在神道岭景区玩得不亦乐乎。
  今年以来,白马滩镇立足“农耕研学、康养度假”定位,在保留生态原貌基础上,对神道岭景区悟道园、龙背梁、摘星台等景点进行提档升级,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将柏峪段文旅康养资源串珠成链,为打造全域旅游“康养度假”品牌效益持续赋能。
  “我们通过‘以工代赈’形式,吸纳20余名当地群众参与到景区环境卫生整治中来。同时,对景区内停车场、栈道、护栏等设施进行维修更换,改造旅游公厕5处,并在景区重要路口及人流量密集处设置景区导览图、指引标识牌、景点介绍牌等标识系统50余处,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白马滩镇三级主任科员乔海涛说。
  当晨间云雾遇见观景平台、当石板幽径邂逅清欢咖啡,这个夏天,神道岭已然完成了“内外兼修”大焕新,打造柏峪段、联通神峪川,构建起白马滩生态旅游新环线,生态旅游持续火爆。
  多业态做活“山经济”
  盛夏午后,步入悟道园中,三五游客在树荫下的木露台喝着咖啡,稚嫩孩童在游乐园奔跑欢呼,森林扬声器将鸟儿的啁啾声和树叶的沙沙声送入耳中,万籁俱静的林间竟也变得熙熙攘攘起来。
  “景区在建设中对旅游业态进行了全面丰富,按照‘三多三少’原则,相继微改造清欢咖啡屋1座,配备简餐车2辆,户外露营平台、休闲观光平台12个,并配套树上观景平台、儿童游乐场、森林扬声器景观小品等休闲娱乐设施,打造了覆盖亲子、银发、青年等全年龄段群体的乡村旅游新模式。”神道岭景区负责人李明哲介绍说。
  骑行在景中,人在画中游。神道岭道路坡大弯多、极富挑战性,白马滩镇推出“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赛道安全升级、赛事体系搭建等高标准建设,具有一定的赛事品牌效应。
  如何将“赛事流量”变“发展增量”?
  今年以来,白马滩镇以“康养旅游+休闲赛事”双核驱动,着力打造提升白马滩镇神道岭山地越野骑行基地,设专业赛道20公里,“绿野骑迹”山地越野骑行点3个,配套山地休闲自行车20辆,通过扫码计费、计时租赁、团队整租等灵活方式,满足游客休闲观光骑行和丛林探险体验需求。
  政府搭台、业态共建、游客尽兴、群众获益。截至目前,景区共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超3000余人次,生态“凉资源”转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热经济”。
  好风景带来“好光景”
  山上风景独好,山下的农家乐也迎来了红火生意。
  “以前这个季节游客也多,但是今年格外多!从五月份开始,尤其是节假日,我们几乎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敏敏农家乐的经营者潘鹏一边麻利地招呼客人,一边笑着说,“咱们的农家菜,炖土鸡、拌野菜、烙饼子都非常受欢迎,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
  像“敏敏”这样的农家乐,白马滩镇五角树村共有10余家,随着客流攀升,仅今年夏天两个月就实现增收超10万元。
  如今,通过“景区带村、产业联农”模式,联动旅游新环线周边农家乐、民宿、景点形成了“火热”的消费链条。排骨铜火锅、蜂蜜……人气的集聚也带动了土特产的销售,联农带农效益显著,村集体经济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
  “现在守着家门口的风景就能挣工资,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过得很舒心。”景区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保洁员、服务员等10余个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行走山水间,绿意在云岭之巅流淌。下一步,白马滩镇将继续立足资源禀赋、唱响文旅品牌、打造精品线路、升级旅游项目,持续做好“旅游+”“+旅游”文章,将优势资源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走出一条“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研学”的产业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