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农拓生雄和他种植的辣椒 闲置棚间搭新棚,方寸土地生金宝。在安塞区,一项“大棚间隙建小拱棚”的种植新模式,正为菜农开辟出一条实打实的增收路。
走进沿河湾设施农业示范园,连片的大棚在阳光下舒展身姿,而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大棚间隙里错落排布的小拱棚——棚膜下,翠绿的辣椒挂满枝头,菜农拓生雄穿梭其间,指尖翻飞间,饱满的辣椒便落入竹篮,不一会儿就堆起了“绿元宝”。他抬手擦去额头的汗珠,笑意却从眼角溢出:“这棚间的地方以前一直荒着,太可惜了,现在利用起来种上辣椒,一年多赚好几万,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拓生雄的“增收账”,要从2023年安塞区推广的“大棚间隙建小拱棚”模式说起。此前十年,他一直守着自家大棚种蔬菜,但棚与棚之间的空地始终“闲”着,最多撒点杂粮,一年下来增收有限。“去年听说政府推广小拱棚种植,还给技术指导,我就试着种了两亩辣椒,没想到收成特别好,一算账净赚3万多。”今年,拓生雄种植的辣椒预计又能收三四万元。“明年我还想再扩点面积,继续保持这个收益我就很满意。”拓生雄说。
在安塞,像拓生雄这样靠“闲空间”增收的菜农不在少数。过去,设施大棚间的空地因零散、难管理,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成了农业生产中的“边角料”。2023年,安塞区政府和区蔬菜服务中心在调研中发现这一问题后,创新提出“大棚间隙建小拱棚”的种植思路——利用棚间空地搭建小型拱棚,种植越夏蔬菜,既不影响大棚作物生长,又能让闲置土地“活”起来。
“小拱棚的优势很明显。”安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郝海金说,越夏蔬菜一般在清明节后栽植,成熟期恰好避开大棚蔬菜集中上市期,能精准填补市场空缺,卖出好价钱;同时,小拱棚搭建成本低、日常管理简单,菜农易上手,“按现在的收益算,每户每年能多增收2万~3万元,真正把‘小空间’种出了‘大效益’。”
为让这一创新模式落地生根,安塞区打出了“技术+产销”的保障组合拳。技术层面,安塞区蔬菜服务中心邀请农业专家、联合李建明团队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实验站,从拱棚搭建、种苗培育到田间管理,为菜农开展全方位培训,技术人员更是常往田间跑,手把手教农户解决种植难题;产销层面,今年特意引进5家育苗企业保障种苗供应,还与上海荣邦、黄马甲等十几家企业签订销售协议,让收购商直接上门收菜,彻底解决菜农“种得好、卖不出”的后顾之忧。
如今,“大棚间隙建小拱棚”模式已在安塞区沿河湾、化子坪等乡镇推广2000多亩,预计年助农增收3000多万元。这一创新不仅让闲置土地焕发新生,更推动安塞设施蔬菜产业迈向新台阶——2024年,安塞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7.36万亩,年产量36.1万吨,产值15.7亿元,不仅稳稳占据陕北设施蔬菜“头把交椅”,更成功跃居全国山地设施蔬菜第一县。
夕阳西下,示范园里的小拱棚在余晖中泛着微光,棚内的蔬菜仍在积蓄生长的力量。而在安塞的田野间,“闲空间”变“增收田”的故事,还在随着农业创新的脚步,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