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6日
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赵俊鹏 赵晨希
  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DeepSeek等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教育教学领域,悄然改变着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成为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议题。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教学理论革新和教学模式转型。数字技术在数据支持、人机协同和精准评估方面所具有的先天优势,推动教学模式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转型,从“封闭课堂”向“生态共生”拓展。
  思政教学精准化。数字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想状况得以网络化呈现,数字技术能够精准识别教学对象。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统一课程与考核模式,虽能扩大教育覆盖面,但忽视了个体差异。高校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学生绘制精准的个性化画像,帮助教师深度挖掘学生海量数据背后的行为习惯、认知特征及情感倾向,赋能精准教学、精准决策、精准管理,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高校借助建设“大思政”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数字仿生平台,能够精准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学生知识薄弱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智能化定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使伦理道德、家国情怀、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内容设置更系统化、更符合时代要求、更贴近学生实际。数字技术推动多样化教学平台与互动模式创新,实现精准多元教学。人机交互实现从虚拟现实情境模拟到智能对话,再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同时,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跨区域、跨民族的小组合作,使学生能够建构多元知识图谱,增强辨别能力,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实现思想启发与情感培育相统一。
  思政教学“共生化”。数字技术打破教学物理边界,重构教学生态核心要素。传统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动力与创造力受限。数字技术推动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能精准匹配学生认知水平。学生通过数字内容创作、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生产,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数字技术不仅是教学工具,PC端数字出版实现教学资源跨时空共享,移动端传播消解教与学的时间壁垒,为无边界学习提供基础。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共建教育生态,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载体构建“产教融合、校社联动”的协同共生育人网络,推动教学从“封闭”的知识传递体系向开放的共生成长系统演进。
  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数字技术在为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提供无限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与内容筛选冲击教学实效、技术应用与教学融合存在脱节、学生特点与需求变化不易适配等难题,干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高校需从资源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关怀、评价改革等多维用力,推动思政教学提质增效。
  构建多元数字教学资源平台。高校应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配的经典著作、教学视频、历史影像、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料等资源;注重建设专门的筛选与整合团队,从权威性、准确性、思想性等维度严格把关。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资源推荐,开发针对性线上课程。创建在线互动社区,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空间,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参与度,引导讨论方向,促进思想碰撞。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高校应大力发扬教师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加强对教师进行数字技术培训,使之熟练掌握在线平台操作技巧,理解VR/AR、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原理。高校可利用微信公众号、移动学习App发布精炼学习内容,方便教师完整学习;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方式,线上开展预习和知识讲解,线下进行深度讨论和操作实践;运用VR/AR技术创设沉浸式场景,使教师能够熟练动态掌握数字化教学、学生群体画像,人工智能预测、定量分析等技术。从而,将思政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感染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高校可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数字技能摸底测试,实施分层教学。为数字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补习课程,引导中等水平学生运用数字工具探究知识,鼓励高水平学生参与数字教学资源创作,发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作用。开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本土红色资源、党的创新理论等课程,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摒弃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建立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数字平台的参与度,如在线讨论质量、小组协作贡献;阶段性评价采用线上作业、项目成果展示等形式;终结性评价综合考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利用数字技术收集学习行为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数字技术推动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思政教学对象识别、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实效的巨大提升。通过优化数字平台建设、提升教师素养、关注学生差异、创新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善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现实问题,更能在情感、态度和行动上达至统一,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感和践行力。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青海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现实挑战及破解路径(24QJG7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