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9日
指尖上的传承
    ● 学习剪纸

  延安的午后,阳光把石板路晒得暖暖的。我和同学约好去宝塔山脚下逛一逛,享受这难得的悠闲。转过街角,一家古色古香的延安文创店映入眼帘,木门上的铜环泛着温润的光,我们忍不住推门走了进去。
  刚进门,墙上挂满的剪纸就吸引了我的视线:威风凛凛的陕北汉子赶着羊群翻过山梁,胖乎乎的陕北婆姨端着热气腾腾的红枣馍,还有展翅的凤凰尾羽飘拂,奔腾的骏马四蹄生风……一张张红纸在光影里轻轻晃动,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墙上跳下来,活了过来。
  “三位同学你们瞧,这把剪刀可有年头啦!”文创店的老师笑着举起一把磨得发亮的小剪刀,金属表面能映出人影,“咱们陕北剪纸从不用画草稿,全靠心里有谱,这叫‘胸有成竹剪万物’。”她说着拿起一张大红纸,三折两叠间就成了方方正正的小方块,剪刀像尾灵活的小鱼在纸上穿梭。在“咔嚓咔嚓”的脆响里,不过片刻,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就落在了桌上,长耳朵还微微翘着。
  这下轮到我们动手了。我紧张地捏着剪刀,指尖都有些冒汗,学着老师的样子叠纸。原以为简单的图案,剪起来手却总不听使唤——想剪个圆圆的月亮,结果边缘歪歪扭扭,成了扁扁的烧饼;想剪只小鱼儿,尾巴却调皮地歪到了背上。旁边的同学急得直跺脚:“完了完了,我的小兔子尾巴断啦!”老师笑着拍拍我们的肩:“别慌,剪纸就像咱们陕北的山丹丹花,得经得住折腾,才有那股子艳艳的精气神儿。”
  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们渐渐找到感觉。我剪的“小兔子”虽然耳朵一长一短,却透着股憨劲儿,贴在玻璃窗上,红得格外喜庆。时间就像指缝里的阳光,悄悄溜走。学习结束时,每个人的书包里都藏着一份自己的剪纸作品,带走了这段温暖的记忆。
  这方小小的红纸里,藏着陕北人热腾腾的生活,和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智慧。我们握着剪刀的小手,剪出的虽是歪歪扭扭的图案,却是一串闪闪发光的文化密码——那是剪纸里的故事,更是指尖上的传承。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五年级十班 王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