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文静
在宝塔山下,延河之畔,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的火车站正经历着华丽蜕变。始建于1992年的延安火车站,自2007年以窑洞造型和红星元素的新站房亮相后,便成为城市地标,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诉说着城市的变迁。如今,随着西延高铁建设的推进,这座见证了陕北交通变迁的枢纽站正以“保留历史基因、注入现代活力”的姿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延安故事”。
老站房里的“新温度”: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站在延安火车站前,正门的窑洞浮雕与拱形窗户上的红星标识依然醒目,这些承载着陕北文化符号的设计,在岁月洗礼中愈发彰显独特魅力。近几年通过改扩建工程,在保留既有站房主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细节改造让老建筑焕发新生。
走进候车大厅,2.4万平方米的空间内,14部电梯与智能导航系统构建起高效的客流疏导网络。今年春运期间,这里日均发送旅客约1万人次,而在暑运期间,日均发送旅客1.3万人次。面对持续增长的客流,延安站以“圣地情”服务品牌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服务体系:在4个候车区及软席候车室共设置了约108个免费充电口,全天候开放,满足旅客电子设备充电需求;设有独立母婴候车室,配备微波炉、热奶器与尿不湿等贴心物品,随时化解“宝妈”们的出行难题;综合服务中心提供轮椅、针线包等应急物资,以备旅客不时之需;红色书屋的千余册图书则为旅客提供精神滋养,车站还会不定期展示安塞腰鼓、剪纸等非遗艺术,邀请旅客参与体验。
“带孩子出门最怕找不到热水冲奶粉,这里的母婴室设施齐全,太贴心了。”带着两岁宝宝出行的王女士感慨,“工作人员还主动帮忙搬行李,让我一个人带娃也能从容出行。”
像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延安火车站不断上演,在这里,车站工作人员总是带着微笑为旅客提供服务,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推来轮椅,帮着急赶车的乘客快速办理改签手续。从细节处的贴心照料到文化上的浸润滋养,延安火车站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服务,让南来北往的旅人在奔波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也让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车站,在新时代焕发出愈发浓厚的人文温度。
工地上的“新期待”:高铁时代的前奏
穿过候车大厅,施工现场的机械轰鸣与焊花飞溅,勾勒出延安火车站的未来图景。自2024年9月普速场改造完工后,车站正式转入高速场施工阶段,西延高铁建设进一步加快,已于2025年7月实现全线轨道贯通,预计于今年年内正式通车运营。
“双场并行”的枢纽格局是改造的核心目标。改造后的延安站将形成4台10线规模,东侧普速场保留6股道服务既有列车,西侧高速场新增4股道接入西延高铁,实现“普铁保民生、高铁促发展”的双轨并行。这种设计不仅盘活了既有线路资源,更通过还建包西铁路6.428公里,为高铁引入腾出建设空间。
技术攻坚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贯穿施工全程。建设团队在延安站改扩建工程中,针对营业线施工风险,采用“一机一人”防护机制,在高速场与普速场分设的复杂施工环境中,265.6万方土方开挖和17.2公里还建铁路铺轨全程零事故;经反复研究论证,建设团队对柳燕隧道设计采用内外结合、地表加固、洞内加强支护的“明洞暗挖”施工方案,在保障工期的同时,又保住周边植被水源;为避免扰动既有隧道,高速场咽喉区改造采用非爆破施工方案,既保障进度又守护生态。该项目总工程师罗玉生解释:“我们采用数控切割和智能监测技术,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还确保了施工安全和周边生态环境。”
更令人赞叹的是,施工期间车站通过优化流线、延长检票时间等措施,确保客流平稳有序。并在工地周边设置隔音屏障,将施工噪音对旅客的影响降至最低。
“本来以为车站施工会乱糟糟的,来了才发现完全不影响出行。”从内蒙古来延安旅游的刘先生刚通过安检,指着清晰的引导标识说,“地上贴的箭头一路指引,检票口也提前通知候车,比我预想的顺畅多了。”
从“交通节点”到“城市窗口”:老区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西延高铁通车进入倒计时,延安火车站的战略价值正加速释放。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将西安至延安的行程从2.5小时压缩至1小时,彻底改写陕北交通版图。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将延安纳入西安“一小时都市圈”,为红色旅游、苹果物流等产业注入新动能。
对于红色旅游而言,时空距离的大幅缩短意味着体验感的质的飞跃。以往从西安出发,游客需花费几小时时间在路上,往往压缩了在延安的游览时长;而高铁通车后,“早赏大唐不夜城,午观宝塔山风光”将成为现实。
“以前带团去延安,路上得耗几个小时,游客抱怨累,我们也着急。”在西安从事红色旅游专线运营的孙经理算了笔账,“等高铁通了之后,一小时就能到延安,一天能多安排两个景点,来回都方便,游客体验更好了。”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交通节点”到“经济支点”,延安火车站的蜕变,正是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如今,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延安火车站的高速场建设调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钢筋水泥与远处的窑洞群、革命旧址交相辉映。这座承载着老区人民无限期待的火车站,正以“保留历史根脉、拥抱高铁时代”的姿态,见证着革命圣地从“红色记忆”迈向“金色未来”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