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黄土高原,热浪裹挟着浓郁的花椒香气扑面而来。在宜川县集义镇流湾头村的晋陕大峡谷生态修复工地上,48岁的罗友林正和工友们顶着烈日,一锤一锤地垒砌着花椒地的防护石坎。汗水顺着他们古铜色的脸颊滑落,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
罗友林是土生土长的流湾头村人,祖祖辈辈都在这片黄土地上耕作。回忆起以前的日子,他感慨万千:“那时候种花椒真是‘看天吃饭’,天旱时眼巴巴盼雨,雨大了又眼睁睁看着水土流失。一年到头累弯了腰,收成却少得可怜。”
转机出现在宜川县实施晋陕大峡谷土石山区生态修复项目后。当地按照“非耕区进行梯田改造、耕作区进行农田生态功能提升”的思路,对花椒产业园进行全面升级。罗友林家的8亩花椒地也被纳入改造范围,新建了低压灌溉系统,配备了灌溉软体水窖,还实行了固土保墒措施。
“现在可不一样了!”罗友林轻轻托起一串饱满的花椒,脸上绽开笑容,“这些石坎把水土牢牢锁住,水窖让旱季不再发愁,农技员手把手教我们科学管护。”
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正在罗友林家的花椒地里显现。去年,他家的花椒不仅品相好,亩产干椒也从120斤增至150斤,8亩花椒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这些花椒树啊,现在可是我们的‘绿色银行’。”罗友林说着,眼角堆起了细密的皱纹。
这份收获浸透了汗水。每天天不亮,罗友林就起床到地里忙活,修枝、除草、施肥,样样管护到位。收获季节,他和妻子顶着烈日采摘,花椒刺在手上留下细密的伤痕,汗水一浸,钻心地疼。“看到客商抢着收购,再疼也甜在心里。”罗友林展示着布满老茧的双手,语气里满是自豪。
花椒产业的兴旺让流湾头村焕发新生。村里依山就势打造的亲水休闲游憩空间,每到周末,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青山绿水间露营垂钓,享受田园乐趣。
“以前村里年轻人往外跑,现在不少人都回来了。”罗友林指着村里新修的几栋房子说,“我儿子也在县城学厨师,说等攒够钱就回来开农家乐。”
傍晚时分,罗友林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站在山坡上眺望。夕阳为层层梯田镀上金边,绿油油的花椒树在微风中摇曳,散发出阵阵清香。“我还要种更多花椒树,让子孙后代都能尝到生态的甜头。”罗友林言语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