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南泥湾里的“牧鹮人”
记者 任琦 周欣
  初秋时节,走进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宝塔区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朱鹮管护站站长岳勇虎正低头忙着在记录本上记录着。作为“牧鹮人”中的一员,他每天都与这些“东方宝石”相伴。“我主要观察它们的形态、行为和精神状况,外围每2小时观察一次,近距离每天2次。”他抬手指向不远处的朱鹮,笑着介绍,“你看它们现在大步踱来踱去的,这就说明精神状态非常好,要是状态不佳,它们就会站着不动… … ”
  一眨眼便到了喂食时间,岳勇虎开始熟练地准备起食物,泥鳅、面包虫、牛肉等应有尽有,十分讲究。“开饭咯,开饭咯。”他吆喝着走向投喂区,手里的食盆里不只有这些主食,还拌着钙片、21金维他、维生素B、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多酶片和乳酸菌片,“朱鹮得营养均衡,才能让它们健康成长。”
  记者注意到,朱鹮培育基地依山傍水,种满了花草,空气里不时飘着淡淡的清香。“朱鹮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2000多年前,朱鹮就在咱们延安和榆林都待过。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变得越来越少。咱们这儿白鹭相当多,白鹭是朱鹮的伴生鸟,所以这儿也很适合朱鹮生存。”目前,养殖基地有33只朱鹮,从洋县引进过来的有20只。
  在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像岳勇虎这样的“牧鹮人”有四位,除了每日精心照料这些小家伙,到了每年3~7月份产卵期,这时候基地的“牧鹮人”们会比平时更忙碌。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副场长贺晓霞回忆起朱鹮首次产卵的情景,至今难掩激动:“从笼里取出蛋开始,每天定12个闹钟,2小时翻一次蛋,喂水、翻蛋连轴转,人累得直不起腰,但一点不敢松懈。自2023年引进之后,2024年第一次孵出第一只小朱鹮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因为小朱鹮的出生实现了咱们南泥湾朱鹮零的突破,所以再累都觉得值得。”
  在“牧鹮人”的悉心照料下,朱鹮在南泥湾渐渐扎下了根,不仅顺利存活,还成功繁育出多只幼鸟。岳勇虎看着棚里毛茸茸的幼鸟,眼里满是欣慰:“从破壳到长大,看着它们一天天茁壮起来,心里甭提多踏实了,干这行,真觉得挺幸福的。”
  从20只种源到33只的种群,从首次产卵的小心翼翼到连年繁育的从容有序,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牧鹮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基地的每一寸土地,用耐心呵护着每一只朱鹮。如今,这些“东方宝石”成了南泥湾的“明星”,翅尖掠过草坪时,总能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它们不仅是珍稀的生灵,更是这片土地生态保护的希望。
  “只要它们能在这儿好好生活,我们就会一直守护下去。”伴着夕阳西下,朱鹮的身影渐渐在暮色中模糊,而“牧鹮人”的守护故事,还将在南泥湾新的一天里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