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从延安抗大精神看伟大抗战精神
高慧琳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有一所特殊的反法西斯堡垒、世界唯一的“窑洞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在民族存亡之际孕育了无数热血军魂。抗大那份“勇敢、坚定、沉着”的精神力量,在80年后依然激人奋进。
  抗大创建于1936年6月1日,当时叫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随党中央进驻延安后,抗大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到抗战胜利为止,该校先后在延安、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的校歌。抗大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军政兼优的抗日骨干。1938年,毛泽东为抗大学员讲课时说:“来抗大学什么?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你们开学那一天,我曾经讲过政治方向问题。这个政治方向就是指全国人民要走的路。政治方向好像是一个人的头,有了头其他各部分才能动作。”
  抗大课程设置上,政治理论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大前后总共培养了近20万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为实现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抗大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精神产物,毛泽东概括抗大精神是“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他还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训;抗大精神的核心是: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抗大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从抗大人身上来看抗战精神:
  一、抗大人勇当民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完全一致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炮火连天的烽烟岁月里,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胸怀抗日理想,怀揣报国之志,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汇聚到革命圣地延安。数万青年奔赴延安,除少部分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理论、文化艺术外,大多数进入了以培养军事干部为目标的抗大。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
  在那个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艰难时刻,延安就像茫茫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散发着真理与希望的光芒,吸引着无数海内外青年。诗人何其芳曾这样描绘当时的场景:“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毛泽东也强调,进抗大没有考试,大家从全国各地不畏艰险奔赴而来,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考试。
  来自上海的青年学员陈模,为了奔赴延安,和几位同学一起,先坐火车到南京,又转乘汽车到郑州,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盘查,只好一路步行。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小镇被国民党特务盯上,为了摆脱敌人,连夜翻山越岭,鞋子都磨破了,脚也起了血泡,但想到能去延安追求真理,就又充满了力量。
  “上延安!”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一大政治景观。“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这是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大批上海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辗转13个月,艰难跋涉1万多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时的真实写照。
  1937年抗战爆发,海外华侨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岁的爱国青年孔迈是印尼华侨,他同几个同学偷偷离开父母,怀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毅然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途经香港时,为了表示自己献身祖国的决心和与父母不辞而别的歉疚,便在自己一张7岁相片背面写上“妈妈,把我献给祖国吧”。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青年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从此一别成为永诀。
   二、抗大人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完全一致
  1937年1月,毛泽东在抗大第二期开学典礼上表示,抗大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磨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利刃,去打倒日本,去创造新社会。
  1938年,毛泽东向抗大学员提出要下三个决心、做好三种牺牲的准备:决心牺牲升官、决心牺牲发财、决心牺牲生命。抗大学员是这样学习的,也是这样做的。
  1935年,北平学生走上街头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6岁的林心平走出校门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于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进入抗大学习。1941年,她担任五县抗日联合政府文教科科长,这年春天与诸葛慎在战火中结为夫妻。1942年5月生下一个孩子后,她兴高采烈地将这一消息告诉家人,还表示之后将照片寄回去。然而,就在她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日军抓获。敌人用了30多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对她进行折磨,让她说出我们组织的下落,她只字未提。气急败坏的日本人用钢丝穿透她的身体,将她游街示众,她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强大折磨和疼痛,也没有说出我们党的秘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遍体鳞伤的林心平写下了“笑汝辈黔驴技穷,甘洒热血化彩虹”的诗句。1942年8月8日,林心平壮烈牺牲,丧心病狂的日本人不罢休,又用硝镪水销毁了她的遗体。这一年林心平年仅23岁。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天,她的家人才得知她牺牲的消息,林心平的大哥不忍心告诉父母妹妹牺牲的经过,面对家人的追问,他只说,“二妹是一位英勇无畏至死都没有屈服的共产党员!”
  三、抗大人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完全一致
  1942年5月,敌人出动2.5万人的兵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野蛮的“拉网大扫荡”。当时,抗大总校在邢台,面临扫荡区域,总校校部的女指导员程克因怀孕即将临产,组织上考虑到她身体原因,就把她和6个男战士安排在一起,跟着抗大医院转移。他们为了摆脱追兵,只能沿着狭窄的山路走。在一个倾斜突出的山崖下,听到敌人搜山的喊叫声越来越近,他们6人屏住呼吸,连大气也不敢出。此刻,由于紧张和恐惧,程克肚子剧烈疼痛并晕了过去。当她醒过来时,伴随着一阵撕心裂肺的剧痛,一个小生命出世了。他还没有来得及睁开眼睛看一看妈妈,便去了另一个世界。为了不使婴儿的啼哭声暴露行踪,程克不得已用手捂住了婴儿的嘴。山洞里像死一样的寂静。不远处,敌人的声音越来越近,又渐渐远去,他们什么也没发现,程克和6个战士躲过一劫。直到天黑,他们才走出山洞。几天后,他们找到了大部队。程克的行为并非是一个母亲的狠心,而是一个革命母亲的伟大,也是抗大人抗战精神的体现。
   四、抗大人敢于夺取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完全一致
  毛泽东说,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企图歼灭河北易县城西南狼牙山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第七连第六班班长马宝玉和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他们将日军诱至狼牙山顶,最后子弹全部打光跳下悬崖,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所挂幸存,其他3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后到第二分校陆军中学学习。这就是英勇的狼牙山五壮士。侵华日军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曾经恼羞成怒地叫嚣,宁肯牺牲10个日本兵换1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1个抗大干部。
  从1936年6月创建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抗大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方针,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培养了大量军政人才,培养出10多万军事和政治干部,走出了7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47名中将和129名少将。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铭记抗大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