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4日
田间“金镶玉” 添彩振兴路
    ●    村民在收割玉米

  本报讯(通讯员 吴龙迪 记者 姜顺)初秋时节,陕北大地渐染凉意,而富县张村驿镇广家寨村的千亩良田却热闹非凡。田间地头,村民们穿梭在翠绿的糯玉米秆间,熟练地掰下饱满的玉米棒;农机轰鸣作响,将新鲜玉米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加工点,一派丰收忙碌的喜人景象。
  广家寨村曾是当地典型的“ 空心村”。全村耕地面积1133亩,总人口522人,常住人口却仅280人,且以中老年人为主。如何盘活闲置土地、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成为村“两委”多年来的心头事。此前,村里曾尝试种植苍术、油桃、韭菜,甚至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但均因技术门槛高、市场波动大等问题未能成功。
  2022年,张村驿镇在调研各村产业基础后,结合广家寨村祖辈种植玉米的传统经验,提出发展糯玉米产业的思路。
  “ 种玉米上手快、劳力需求少,且市场前景好,能最大程度发挥村里的土地优势。”时任张村驿镇镇长的吉红星道出产业选择的考量。
  以40亩试验田起步,广家寨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特色种植模式。村民们分片隔离种植白、花、黑3色糯玉米,既避免品种串粉影响口感,又通过错峰种植与采收,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压力。同时,村里推行“玉米—粮油菜”轮作模式,每年玉米采收后种植菜籽、小麦,秸秆还田充当绿肥,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养护的双赢。
  “采收得掐准‘七八分熟’,早了颗粒不饱满,晚了口感发柴。”有着数十年种植经验的村民冯发财,如今是村里的“技术带头人”。在他看来,科学管理比天时更重要,“雨水少了就及时灌溉,雨水多了就加强防虫,用心管护才能有好收成”。如今,他家的糯玉米亩产收入达5000至6000元,比传统作物收益翻了几番。
  产业链延伸让“好玉米”卖出“ 好价钱”。在衔接资金支持下,广家寨村建成现代化糯玉米加工厂,实现清洗、蒸制、塑封、冷藏全流程加工,让糯玉米从“论斤卖”升级为“论根卖”。村里注册“驿镇园”品牌,产品不仅走进商超、线上平台,还与多家火锅店、串串店建立长期合作,市场供不应求。即便品相稍差的玉米,也会被加工成玉米糁出售,实现全价值利用。
  如今,小小的糯玉米已成为广家寨村的“致富金钥匙”。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稳步提升。这颗融合传统种植智慧与现代产业理念的“三色金镶玉”,正引领广家寨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