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黄陵县阿党镇丁村果农在村党支部“产业技术帮帮群”上传病树照片,半小时后,镇里的果业专家便赶到果园,精准诊断出缺铁性黄叶病并现场指导防治。
这高效的农技支援场景,正是黄陵县以党建为“链”,探索“组织搭链、资源聚链、人才强链”乡村振兴路径的生动缩影。
“两包两带”固根基
资源下沉破壁垒
乡村振兴,组织为根、人才为本。2022年起,黄陵县创新推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两包两带”机制——党员县级领导包片、部门单位党员主要负责人任乡村振兴特派专员包村,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推动工作力量与资源要素向基层集聚。
“特派专员和驻村第一书记都是各单位精英,经验足、懂政策、人脉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为村里办大事。”黄陵县“两包两带”专班成员、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张军说。
在田庄镇韩庄村,县住建局派驻的第一书记王径龙不仅开展梨园管理培训,还争取单位支持,完善水电路网,硬化巷道2.1公里、安装路灯67盏,大幅提升村子硬件水平。
县果业中心开展果园管理培训,县经发局联合医院送医下乡,县交运局维修加固乡村桥梁… …这些“红色纽带”架起资源互通桥梁,让党建联育的“活水”浸润田野,既盘活资源,更锤炼了干部作风。
“链式培育”强内功
本土人才成主力
激活本土人才潜能,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黄陵县坚持“ 输血”与“造血”并重,构建“链式”本土人才培育体系,让“土专家”“田秀才”在实践中成长。
隆坊镇星星沟村养殖大户孙武权的牛舍里,县畜牧兽医中心专家兰云景蹲在牛槽边,手持病牛粪便样本讲解:“稀便带血丝、牛精神萎靡,可能是球虫感染,光退烧不行,得用磺胺类药物。”第一书记张云锋组织养殖户现场学习,孙武权听得格外认真——半年前一场不明牛病,曾让他损失惨重。
“现在专家到牛棚里教,还能在微信群随时问,心里踏实多了。”孙武权说。
如今,“田间课堂”“炕头教学”在黄陵县已成常态。仅去年,全县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10余场次,涌现出店头镇建庄村种苍术的朱忠孝、阿党镇咀头村养梅花鹿的孙超等一批种养大户,成为村民身边的“活教材”。
“ 自己人讲自己事,听得懂、用得上,跟着能人干少走弯路。”村民们感慨道。
“ 智链延伸”破瓶颈
科技赋能促发展
为让高端智力跨越地域服务乡村,黄陵县以“人才联育工程”为依托,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科技服务链”。
店头镇建庄村的苍术育苗基地里,标准化种苗绿意盎然。几年前,这里还是收益微薄的山地。第一书记张浩了解村情后,对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高校团队提供“保姆式”技术服务。
“ 现在全镇苍术种植达5000余亩,形成产加储销全产业链,成了村民增收的‘金疙瘩’。”张浩指着新建的药材加工厂说。
线下专家送技,线上服务不断档。黄陵县推广“互联网+”农技服务,建立覆盖苹果、畜牧、中药材等产业的“云端智囊团”,破解了农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 归雁回巢”链乡情
能人返乡添活力
打好“乡情牌”与“政策牌”,吸引乡土人才回流,是黄陵县激活乡村动能的关键举措。
桥山街道道南村村民张成此前在外创业,今年回乡时,“组团第一书记”与村支书带着县里13项28条返乡创业扶持政策上门宣讲。“政策务实、产业链清晰,加上对家乡的感情,我决定回来。”张成说。
在街道办党工委的帮助下,他流转土地打造集智慧果园、特色养殖、汉服体验、农乐于一体的农文旅基地,带动百余农户增收。
“ 根在这里,组织给力、政策暖心,回乡创业选对了。”张成语气坚定。
如今,一批批像张成这样的能人带着技术、资金与理念返乡,为黄陵乡村注入活水。党旗引领下,人才汇聚、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