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7日
寻访张思德牺牲地
高东峰
  每当我来到枣园旧址西侧沟口,走进“为人民服务”讲话广场,凝视张思德塑像,想象着81年前在枣园西山山麓召开追悼大会的情景,总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从心中升腾。
  张思德是在哪里牺牲的?生前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领袖为何对他有那么高的评价?这些疑问,让我生出寻访其牺牲地的强烈愿望。
  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我与友人驱车沿安塞楼坪川道的柏油公路,前往隐藏在大山沟掌里的洞子沟,追寻张思德81年前的足迹。
  车行至沟掌尽头,张思德纪念馆外,两块分别标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墩赫然矗立,铭牌清晰写着“洞子沟村34号”——这里正是张思德牺牲地。
  进入张思德纪念馆,造型独特的纪念碑被杜梨树、 木树(学名辽东栎)、榆树等天然林肃然环绕,“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隶体大字熠熠生辉,党旗、国旗塑像守护两侧,气氛庄严肃穆。不远处,张思德身背木炭的铜像目光坚定,纪念墙上《为人民服务》全文旁,贴着他与战友烧炭的老照片。炭窑旁,刻有五角星的“张思德同志纪念碑”静静伫立,垂首肃立于此,他烧炭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浮现。半山腰的窑洞里,陈列着他的生活用品,战友们的音容笑貌似在闪回,树林间绽放的绣线菊,寄托着人们的深切哀思。
  1915年,张思德生于四川仪陇贫困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并加入共青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里,他以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初心与担当。反六路围攻战斗中,右腿两次负伤的他,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两挺机枪,事迹在红军中广为流传,成为战友们的榜样。1935年长征过草地,缺医少药、粮食匮乏,不少战友误食毒草中毒。党组织发起“尝百草”活动,张思德总是第一个试吃,确定可食用便告知兄弟单位,发现有毒就及时提醒。一次误食毒草昏迷,醒来后他不顾自身安危,第一时间让战友转告他人避险。
  1940年春,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班长时,延河水暴涨,他克服艰险将中央领导的紧急信件安全送达。当时粮食短缺,为让年轻战友多吃,他常只吃半饱就借口打水离开。1942年,部队整编,张思德从班长降为战士,毫无怨言,直言“当班长是革命工作的需要,当战士同样是革命工作的需要”。随后调至枣园负责中央领导警卫,他主动承担卫生清扫、铺石垫路、窑洞修补等工作,不计名利,默默奉献。
  1944年秋,张思德带领4名战友到洞子沟执行烧炭任务。山路难行,他每隔几十米修土台供人歇息;白天巡视炭窑掌握火候,晚上观察烟色,出炭时总是第一个进窑。在他的感召下,战友们苦干一个月,烧炭5万多斤。9月5日,炭窑因雨水崩塌,张思德为救战友牺牲,年仅29岁。
  9月8日,中央警备团、社会部、办公厅及周边群众共1000多人,在枣园村西山山麓隆重举行张思德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挽联,并亲临追悼会现场。他站在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乡音,配合着有力的手势,沉痛而坚定地即兴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对张思德同志给予高度评价:“……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 ”“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 …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
  张思德用生命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共产党人、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和《论联合政府》中,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这一理念融入延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
  作为革命圣地标志与象征的延安宝塔,历经千百年风雨仍巍然屹立于延河岸边,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游人怀着朝圣之心,自发前往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心悦诚服地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每到建党纪念日,一批批胸前佩戴党员徽章的共产党员会不约而同地前往洞子沟和枣园旧址“为人民服务”广场,深切缅怀张思德同志,认真学习《为人民服务》讲话精神,面向党旗举起拳头,重温入党誓词,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早日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回首告别掩映在山林中幽静安宁的洞子沟,张思德事迹陈列馆顶部那五个由毛泽东亲笔题写、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为人民服务”,再次映入眼帘,强烈地冲击着心灵。洞子沟啊,你看似渺小,实则高大;你悄无声息,却声名显赫。你终将因张思德同志而闻名遐迩,吸引更多热切关注的目光,召唤无数后人无怨无悔、勇毅前行。
  哦,永远的洞子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