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7日
祖国强大我心安
张兴源

  九月的北京,天高云淡,风清气朗。长安街两旁的国槐在晨光中挺立如列兵,枝叶间洒落的光影,仿佛历史的碎片在低语。我坐在电视机前,目光凝注于那缓缓开启的阅兵序幕,心潮如黄土高原上奔涌的延河水,激荡不息。九三阅兵,不仅是国防力量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盛大检阅,是一代代中国人用血与火、梦与汗铸就的庄严回响。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讲南泥湾开荒的艰辛,讲延安窑洞里彻夜不熄的灯光。那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列强横行,铁蹄踏破关山;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如今的中国,一步步走出了屈辱的阴影,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这场九三阅兵,正是对历史最铿锵的回答。
  当礼炮轰鸣,国旗护卫队迈着雄健整齐的步伐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走向天安门广场,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不仅是脚步的节奏,更是历史的回音——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抗日战争的浴血,再到新中国成立的呐喊,每一步都写满了牺牲与坚韧。
  战机编队掠过长空,歼-20如银鹰展翅,划破苍穹。那一刻,我仿佛看见钱学森在戈壁滩上仰望星空的身影,看见邓稼先在实验室里伏案疾书的背影,看见无数无名英雄在深山、在荒漠、在雪域默默奉献的足迹。科技强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几代人用生命与智慧堆砌的长城。我们陕西是军工重地,西安的航天基地、宝鸡的装备制造、汉中的电子工业,都在为这钢铁洪流贡献着“陕西力量”。身为三秦儿女,我倍感自豪。
  地面方队缓缓驶来,装甲车、导弹车、信息化作战平台,一辆辆新型装备如钢铁巨龙,碾过长安大街。我注意到,受阅官兵的眼神坚定而沉静,没有张扬,却透着不可撼动的威严。他们大多是“90后”“00后”,出生在和平年代,成长于信息社会,但他们肩上的责任,比任何一代人都更重。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国土安全,更是十四亿人的安宁与尊严。
  我忽然想起当年曾经采访过的一位抗战老兵。他后来参加过抗美援朝,如今已九十多岁,听力衰退,腿脚不便,但每逢阅兵,他都要穿上旧军装,挂上勋章,坐在院子里观看。他说:“我不怕死,只怕后人忘了我们为什么打仗。”那一刻,我懂了,阅兵不只是展示武力,更是传承记忆,唤醒每一个人血脉中的家国情怀。
  祖国的强大,绝不是凭空而来。它是从井冈山的星火中燃起的,是从长征路上的草根皮带中熬出来的,是从大庆油田的钻塔下、从大漠深处的蘑菇云中、从南海礁盘的守望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今天的中国,GDP世界第二,高铁里程全球第一,5G技术领先世界,航天工程屡创奇迹。但我们从未称霸,从未扩张,始终秉持和平发展之路。这,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智慧——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我常想,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银行里的存款,不是房本上的面积,而是当你走在街头,不必担心空袭警报响起;当孩子上学时,不必担忧战火蔓延;当夜幕降临时,万家灯火依旧温暖明亮。这种安全感,来自于祖国的强大,来自于军队的守护,来自于每一个平凡人背后那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周秦汉唐的辉煌曾照亮世界。今天,我们虽不再有万国来朝的盛景,但我们有北斗导航系统精准定位全球,有“一带一路”连接东西方文明,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赢得广泛共鸣。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复兴——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文明引领;不是靠殖民掠夺,而是靠合作共赢。
  阅兵式接近尾声,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三军将士齐声高唱,声震云霄。我忍不住跟着哼唱,声音哽咽… …
  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宝塔山。它静静矗立,见证过延安时期的烽火岁月,也见证着今日的繁荣昌盛。我想,要是伟大的毛泽东能够看到今天的阅兵,他该有多么欣慰啊!当年在凤凰山的窑洞里写下《论持久战》时,他心中所企盼的,不正是这样一个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国家吗?
  有人说,阅兵是不是太过张扬了?我则认为,这恰恰是一种克制的展示。我们展示实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止战;我们亮出肌肉,不是跟谁挑衅,而是为了和平。正如《孙子兵法》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今天的中国,正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为世界和平提供坚实而稳固“压舱石”。
  我坚信,未来的中国,不仅有强大的军队,更有先进的制度、繁荣的文化、和谐的社会、美丽的生态。我们的孩子,将生活在一个更加公平、更有尊严的伟大新时代。他们可以自由地追梦,自信地行走于世界。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记者、老作家,我或许不能冲锋在一线,但我仍然可以用笔,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传递这份深沉的情感。我写下这篇散文,不是为了赞美而赞美,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今天的安宁,来之不易;今天的强大,值得珍惜;今天的责任,必须担当。
  九三阅兵,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是一次深刻的历史记忆唤醒,更是一声嘹亮的前进号角。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发展到哪一步,都不能忘记曾经的屈辱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