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美了村庄 富了乡亲
——志丹县杏河镇狼岔咀村一线见闻
    ● 杏河镇狼岔咀村次塔坪村小组全貌
  记者 刘小艳 通讯员 李玉梅 范文静 刘淑妮 杨世凯
  乡村振兴,既要让乡村“面子”靓起来,更要让乡村“里子”实起来。在志丹县杏河镇狼岔咀村,一场由“外”到“内”的蜕变正悄然发生。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小事”,到壮大集体经济的“产业大事”,“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在这里扎根生长,为这个小村庄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人居环境换新颜
  狼岔咀村曾因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2010年,得益于移民搬迁政策,村民住进了新房。然而十多年过去,房屋日渐斑驳。今年,狼岔咀村迎来新机遇——入选全省第一批“千万工程”示范村,县级财政投入250万元启动人居环境改造项目。自8月初开工以来,施工现场一派忙碌。
  “ 目前正推进边沟修整、门窗更换、室内外粉刷和大门装饰,确保9月底前高标准完工。”杏河镇副镇长马生龙介绍,此次改造紧扣“厕所革命”与人居环境提升,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筹”模式,同步实施道路硬化、渠系修缮、圈舍规划及文体广场建设,实现厕污共治、户内改造与基础设施升级“齐步走”。
  村民的积极性被充分激活。60岁的李发盛听说院落要修缮后,主动请工人整修房屋。如今房屋门窗换新、灯具明亮、墙面洁白。“改造后泔水直接从下水道排,路、电都完善了,闲了能打扑克、散心,上山干活也自在,住农村比城里还舒心。”
  村民刘凤玲则早早拾掇好屋内,就等着安装抽水马桶,“孙子在城里住惯了,嫌旱厕有味,我答应他寒假回来就能用上干净马桶,以后村里还要建凉亭、装健身器材,咱老年人日子越过越美。”
  “改造后,柴垛、厕所、牲畜圈舍都规划得整齐有序,村民有了活动场所,村子面貌焕然一新。”狼岔咀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斌说,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幸福感也更实在了。
  苹果产业挑大梁
  如果说人居环境改造是给村子“换新装”,那苹果产业就是撑起村民好日子的“钱袋子”。在狼岔咀村次塔坪村小组,趁着晴好天气,村民张志贵和妻子正在果园里忙着为嘎拉苹果去袋,迎接即将到来的收获季。
  2010年,原本在外打工的张志贵看到村里苹果种植效益好,便回乡种了十几亩果树,却因疏于管理一度荒废。2020年,年事渐高的他下定决心重返果园,不仅精心管理自家果园,还承包了26亩,全身心投入务果。“种苹果比种庄稼强多了。山地种玉米,一亩最多收入800元,种苹果,一亩最少能挣几千元。”张志贵笑着说,这几年靠苹果收入他还清了为儿子娶媳妇欠的债,添置了新家具,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如今,60岁的张志贵并未停下脚步,尝到甜头的他主动跟上市场节奏,新发展了6亩“延富6号”“鸡心果”“短枝富士”等新品种幼园。“得跟着市场需求走,不然早晚会被淘汰。”他的话道出了狼岔咀村苹果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
  作为杏河镇苹果产业重要基地,狼岔咀村目前苹果种植面积达1980亩,其中挂果园860亩,村集体集约化管理示范园51.52亩。近年来,该村通过提升管护水平、培育产业大户、健全防灾体系、加强市场推广,推动经营主体从个体农户向家庭农场、大户转变,果业收入从辅助性收入成长为村民致富主导来源。
  “今年春季虽受冰雹影响,但果农信心没减,全村苹果套袋400万只,预计收入将突破600万元。”李海斌介绍,经过几年摸索,果农们积累了丰富技术经验,在果树四季管理、肥料投入上积极性很高,进步显著。仅次塔坪一个村民小组,今年套袋就达300万只,预计收入350万元左右。
  村美民富幸福来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特色产业稳步壮大,狼岔咀村的变化不止于“看得见的风景”,更在于村民“摸得着的幸福”。
  谈及下一步发展,马生龙说,杏河镇将围绕苹果产业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打造智慧果园,通过气象预警实现自然灾害“早知道、早预防、早防范”;二是推进品种更新,选择“青脆”“维纳斯黄金”“鸡心果”等市场占有率高、商品价值高的品种,对老果园进行高枝嫁接;三是抓好精细化管理,重点做好挂果园冬剪、夏拉、病虫害防治及幼园拉枝、施肥、修剪,培育大户和经纪人推动销售,让果农早挂果、早收益。
  乡村振兴,不仅关乎乡村的“颜值”,更关乎农民的“家底”。如今的狼岔咀村,庭院屋舍正褪去旧颜、焕发新貌,苹果产业稳步增效、果香渐浓;村民的生活方式跟着时代脚步迈向现代化,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坚实。一幅“产业兴、环境美、治理好、生活富”的和美乡村图景,正在这片黄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