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惠民活动融入群众生活 美术爱好者挥毫泼墨、写意山水,非遗秧歌的红绸在广场上翻飞……在延川,处处涌动着文化惠民的热潮。近年来,延川县正在以文化为针、服务为线,将“文化惠民、文化便民”的幸福图景,一针一线绣进群众的心田。
红歌嘹亮,唱响惠民温情
近日,熟悉的红歌旋律在文化广场上回荡,由中老年人组成的延川县“ 枣乡之声”合唱团正在进行惠民演出。团员们身着红色演出服、手持曲谱,在指挥老师的带领下放声高歌。他们个个精神饱满,将一首首经典红歌唱得高亢激昂。
“每周的星期二下午,我们都聚集在这个文化角,唱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和红歌。”合唱团成员赵燕燕介绍说。
在“枣乡之声”合唱团里,大多是赵燕燕这样热爱唱歌的本地居民。《东方红》《南泥湾》《黄河大合唱》这些刻在记忆里的老歌,不仅让文化惠民服务“接地气、有温度”,更让红色记忆和乡土情怀在歌声中传递,为县城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烟火气。
“通过前半年的合唱培训,越来越多的歌唱爱好者参加到我们合唱团中,参与观看的群众也越来越多。”延川县文化馆副馆长曹意味说。
秧歌欢腾,舞动非遗活力
除了组建“枣乡之声”合唱团,近年来,延川县文化馆还通过“政府搭台 群众唱戏”的模式,组建起多支社区秧歌队,让更多群众“零门槛”参与到活动中来。
每天下午,延川县文化广场便化作欢腾的海洋。百余名身着彩衣的社区居民手持彩扇、花伞,随着震天锣鼓扭起了大秧歌。大家走着“十字步”,动作整齐划一,锣鼓喧天间红绸翻卷,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观看。更可喜的是,随着秧歌队伍的壮大,成员里多了不少年轻面孔,居民王丽便是其中之一。
“以前一直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后来加入秧歌队后,感觉既红火又热闹,还可以锻炼身体。”王丽高兴地说。
延川秧歌作为延川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不仅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韵味,更因其节奏明快、动作舒展,成为减重的“热门项目”。为了让大家在扭秧歌的过程中,既能实现减肥,又能愉悦心情,延川县文化馆还派出专业老师进行示范指导,让大家“扭”出健康、“扭”出快乐。
“我们文化馆提供各种器材和道具,还进行专业培训,让大家在快乐中健身,还能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延川县文化馆秧歌老师姚澧说。
艺苑飘香,浸润生活日常
在延川县老年大学,二胡、非洲鼓、声乐、美术等课程精彩纷呈,学员们在认真学习。
延川县老年大学校长刘勤生介绍说,他们与县文化馆深度合作互动,共同打造“ 没有围墙的大学”,邀请县文化馆专业老师来授课,目前开设了二胡、葫芦丝、电吹管、书法等12门课程,深受学员们的喜欢。
同样在延川县文化馆的美术活动室里,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认真绘画。“这里上课氛围特别好,老师教得非常认真,通过长时间的培训,我的审美有所提高,绘画技巧也上了一个台阶。”绘画课学员刘巧红说。
延川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马延斌表示,美术培训是文化馆的一项常规业务,主要面向所有艺术爱好者,培养大家的审美情趣。同时,让零基础的学员也能学有所乐、学有所长,真正践行文化惠民。
“ 我们开设有合唱、秧歌、声乐、国画等培训内容,上半年受训人员达万人次。根据培训内容,我们还开展了秧歌健身、群众合唱和朗诵等常态化活动,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延川县文化馆馆长闫爱军说。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民心如镜,映照真情。从文化广场上秧歌的彩绸、合唱团的歌声,到老年大学里的丝竹墨香,再到文化馆内的画笔飞扬……延川不断将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居民日常,让非遗技艺、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