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返乡青年孙文海:
归雁还巢领头飞 实干共筑富民梦
记者 李星棋 通讯员 李玉梅 刘淑妮 杨世凯
  大城市的机遇固然令人向往,但对有志青年来说,家乡的田野同样是梦想扎根的沃土。志丹县吴堡便民服务中心李渠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文海,就是这样一位“归雁”——他放弃在外打拼的生活,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苹果产业的信心毅然返乡,不仅闯出了自己的致富路,更带领乡亲们蹚出了一条“果园飘香、钱包鼓胀”的共富路。
  2018年,成为孙文海人生的关键转折。这一年,他响应志丹县鼓励青年返乡创业的政策,回村担任支委委员。在考察家乡地形地貌后,他看中一块原种玉米的土地,决心将其改造成苹果园。“当时土地流转难度很大,好不容易做通群众工作,我又忙着收储玉米、清理秸秆、翻整土地,才终于种下第一片果苗。”谈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孙文海记忆犹新。
  为了种出优质苹果,孙文海在“学”与“干”上双向发力。他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30万元,累计投入70余万元,栽植了30亩“维纳斯黄金”和80亩富士优质品种。2018年9月,他赴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攻读园林技术专业,系统学习果树种植管理知识。其间,他还多次参加县果业局培训会,远赴甘肃、山东等地考察,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果园中。“种苹果不能只看产量,更要做优品质,让好苹果卖出好价钱,实现效益最大化。”这是孙文海始终坚守的理念。
  付出终有回报。经过五年精心管理,2024年,孙文海的110亩果园迎来初挂果,为他带来15万元纯利润;2025年,果园挂果率进一步提高,22万余只果袋预示着丰收。其中“维纳斯黄金”年初就以每斤6元的价格被渭南果商预订,预计销售额达30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孙文海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果园建成后,他优先雇用本村村民务工,让大家在务农之余拓宽收入渠道。
  63岁的高春旺以前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如今农闲时在果园剪枝、摘果、拉枝,一年能多挣五六千元,不仅贴补了家用,还学会了果树管理技术,甚至萌生了自己发展果园的想法。“在这儿干活离家近,不耽误事,还学到了技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他高兴地说。
  2024年,孙文海共支付村民工资近6万元,2025年截至目前已支付约3万元。
  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孙文海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针对全村苹果产业因销路不畅而发展缓慢的问题,他大胆承诺:“只要种出好苹果,卖不掉的我兜底。”
  依托自己成立的志丹县西川纯绿果园合作社,孙文海积极对外联系果商,带着他们逐个果园考察,消除其对果品品质的疑虑。为保障果农利益,他与果商签订合同,让小户苹果能与大户同价销售。
  2021年以来,他已帮助吴堡便民服务中心100余户果农销售苹果,总销售额超6000万元,当地果价也常年保持全县较好水平。村民郭占荣曾因缺乏技术和销路将30亩果园撂荒,在孙文海帮助下,2024年苹果销售额达11万元,让他重拾了发展果园的信心。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孙文海在民生服务上也尽心尽力。养老保险认证、合疗费用代收……他都主动上门服务。在村委班子规划讨论中,他总能结合新知识、新思路提出建设性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文海年轻有冲劲、干事有担当,不仅带动村民增收,民生小事也办得特别贴心。”村党支部书记杨占梅说。吴堡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居选说:“村委班子年轻化让乡村发展规划更清晰、新技术落地更高效。”
  “现在的农村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模样,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只要有文化、有知识、能吃苦,就能在这里实现理想。”孙文海信心满满地说。如今,他正计划整合村里土地资源,规模化发展高品质苹果产业,彻底消灭撂荒地,让苹果产业成为李渠村的“当家产业”,让家家户户都能捧稳“产业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