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0日
养蜂人曹顺:
追花夺蜜三十载
记者 白雪 方飞飞
  延安山林间,晨雾还未完全散去,草木葱郁如染,野花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芬芳。70岁的养蜂人曹顺,已经背着工具袋穿梭在蜂箱之间开始忙碌起来。
  “要想蜂蜜好,第一步就得选好蜂种,这跟种地选好种子一个道理。”在宝塔区川口镇蟠龙村的养蜂点,一排排蜂箱整齐地排列在树荫下,曹顺正戴着草帽,边说话边套上防蜂手套,动作轻柔地打开一个蜂箱盖,指尖轻轻拨动巢脾,仔细查看蜜蜂的储蜜情况和幼虫生长状态。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他脸上,映出深深的皱纹,却挡不住眼里的专注。
  “我这些蜂群,都是从自然森林里引来的野蜂。野蜂体型比普通家蜂体型大一圈,抗病能力强,采蜜也更勤快,再加上延安山林里没污染,野花种类又多,蜜的品质自然差不了——你看这蜜,颜色透亮,都是纯天然的好蜜。”曹顺的话语里充满了自豪。
  这份对“好蜜”的执着坚持,背后藏着30年不为人知的艰辛。最初,曹顺在子长老家第一次接触养蜂,那时他还是个40岁出头的壮实汉子,看着别人靠养蜂挣钱,便凑钱买了蜂,想靠这门手艺给家里添份收入。可没承想,刚起步就遭遇“重创”:一场突如其来的蜂病,让大半蜂群死亡,剩下的蜜蜂也萎靡不振。那段时间,曹顺看着空了一半的巢脾,心里又急又慌。
  更难熬的是,为了观察蜜蜂习性,被蜜蜂蛰得满脸红肿是常事,有时嘴唇肿得连饭都吃不下。但他没被困难吓退,他告诉自己:“养蜂就像跟蜜蜂‘交朋友’,得摸清它们的习性。”
  从那以后,曹顺成了山林里的“常客”,这些年来,他辗转在南泥湾、松树林、万花镇等山林间,仔仔细细地观察蜜蜂采蜜规律,记录蜂群繁殖特点。每次遇到不懂的问题,他还会去请教老养蜂人,或者在手机上查资料,跟着短视频学养蜂技术。慢慢地,他摸索出一套适合延安山区的野外养蜂“独家秘方”。
  多年来,延安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森林抚育,山林面积不断扩大,野花开得一年比一年茂盛。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曹顺的“养蜂事业”也走上了高峰。
  “咱们这儿以前山上光秃秃的,蜜蜂采蜜要飞老远;现在延安生态越来越好了,树林里走几步就是花,蜜蜂不用跑太远,蜜里的营养也更足。”曹顺明显感觉到,蜜蜂的采蜜期变长了,蜂蜜的产量也逐年增加。
  如今,他的蜂群已发展到200多箱,养蜂点也从子长的1个增加到9个,遍布子长、川口等地。凭借着原生态的养殖方式和过硬的蜂蜜品质,曹顺的蜂蜜成了延安当地的“香饽饽”。每年蜂蜜刚摇出来,老客户就会主动打电话预订,有的甚至开车几十里来养蜂点取蜜。
  “我现在70岁了,跑不动远路了,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川口和子长的几个养蜂点上。”曹顺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山林,眼里满是感慨,“以前想着靠养蜂挣钱糊口,现在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树上开花供蜜蜂采蜜,树下养蜂能有收益,这就是大自然给咱的馈赠啊。”他的手指轻轻拂过蜂箱,像是在抚摸老朋友,“这些蜜蜂也通人性,你对它们好,它们就给你酿好蜜。”
  谈及未来,曹顺还有个朴素的心愿:“想再改进技术,让蜂蜜的纯度更高,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学养蜂,我把自己摸索的技术都教给他们。咱延安的山好水好,要是能有更多人养生态蜂,不仅能让大家吃到放心的好蜂蜜,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咱延安的好生态。”
  从40岁到70岁,从青春到古稀,曹顺用30年时光,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追逐花期、守护蜂群。他的蜂箱,跟着季节迁徙;他的脚步,伴着花香前行。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无数平凡劳动者扎根大地、创造幸福的坚韧;不仅是一个养蜂人靠双手致富的奋斗史,更折射出延安生态向好、百姓增收的生动图景——当绿水青山成为底色,像曹顺这样的普通人,就能在这片土地上,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