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诸多挑战,如要呈现具有生动性、亲和力与感染力的思政课堂,须构建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在此背景下,重温艾思奇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大众哲学》具有重要意义。该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传播的经典文本,其运用生活化语言和现实案例阐释哲学原理的实践智慧,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范式,更为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将抽象理论转化为通俗表达的教学艺术,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大众哲学》叙事艺术的鲜明特色
通俗化的语言表达。艾思奇坚决摒弃晦涩的学术腔调和抽象的概念迷宫,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进行生活化的转译,将学术话语转化为群众话语。书中俯拾皆是源自民众柴米油盐、田间劳作、市井见闻的鲜活例证。为了讲清主观唯心主义同客观唯心主义表现形式各异而实质相同的道理,他用“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的实例进行说明。在讲解质量互变规律时,他引用了“雷峰塔的倒塌”的典故。而在阐释反映论时,他则用“照相”来打比方。这些例子瞬间拉近了高深理论与读者日常感知的距离,让哲学变得可知、可感、可亲。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艾思奇不仅是理论家,更是高明的故事家。在其著作《大众哲学》中,艾思奇深入剖析故事功能,匠心独运地穿插了众多寓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他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形象生动地说明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着重强调认识世界必须具备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还通过“岳飞是怎么死的”这一具体历史情节引导读者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艾思奇通过这些趣味盎然的故事讲述,将深邃的哲学思考寓于叙事之中,使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哲理,实现了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
互动性的话语策略。《大众哲学》创新性地运用“哲学讲话”的对话体写作范式,通过设定“朋友”这一身份角色,构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平等互动的交流场域。与常规哲学著作惯用的权威式论述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策略有效消弭了哲学理论与普通受众之间的心理隔阂。艾思奇在文本中频繁采用“有人要问”等设问句式,预先捕捉读者在哲学认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并以“我们”这一包容性称谓展开共同探讨。这种对话模式的创新实践颠覆了传统哲学著作的说教范式,营造出亲密无间的学术交流氛围。它不仅充分尊重读者的认知主体地位,更通过设问引导、问题解析、观点辩驳等递进式互动环节,实现作者与读者在真理探索过程中的协同建构。
当前思政课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持续推进,整体效果不断优化,但在话语体系层面仍存在一些结构性短板,制约了思政课程育人功能的深度发挥。首先,理论与生活的疏离。部分教学内容没能紧密对接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时面临的真实问题与心理关切,同时也缺乏对社会快速变迁及时代鲜活语境的有效回应。这种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的脱节导致理论阐释仅流于抽象层面,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维认同,进而弱化了理论本身的解释力与引导力。其次,表达方式较为僵化。目前,有些课堂教学依旧过度依靠教材语言与政策文件表述,表现出语言风格刻板生硬的特点,缺乏应有的新鲜感和时代感。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教师大多倾向采用单向度的理论讲解和结论性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及思维发展的过程引导,这种教学模式降低了课堂吸引力,使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过程中易出现认知疲劳甚至倦怠情绪。再次,主体间互动的缺失。“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知识传递模式在部分课堂里依旧较为普遍,学生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出来,其思想上的困惑与价值迷思也难以及时获得有效回应与引导,由于缺少系统化课堂互动机制与多元化对话平台,很难营造出思想碰撞与深入交流的教学氛围,学生参与度普遍不太高,进而影响其对知识与价值深度理解与内化的效果。最后,情感温度与价值共鸣的不足。当前,思政教学中过度强调理论逻辑性与系统性,常常忽视理论所蕴含的情感力量与价值感召力,致使讲授过程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没能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建构过程,导致思政教育在理性传达方面虽有优势,却在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上显得相对薄弱,难以真正触及学生内心、激发深层次思想共鸣。
《大众哲学》叙事艺术对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的启示
深化生活化转译,让理论观照现实。首先,把“问题导向”当作切入点,紧紧围绕学生思想困惑、社会热点难点及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议题,通过将宏大理论聚焦于具体问题,在回应现实关切过程中彰显其解释力与实践价值。其次,注重“场景化”叙事,把理论放在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或者个体成长的具体语境中加以阐释,借助虚拟仿真、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创设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场景中深化对理论内涵的理解与认同。最后,推进“本土化”阐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运用中国话语,有效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理论自信。
创新故事化教学策略,构建具有深度共鸣的叙事空间。在内容资源方面,要系统梳理并建设教学案例与故事库,其中涵盖党史国史、时代楷模、科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校园青春等主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支持。在讲述主体方面,不但要提升教师的叙事表达能力,还应积极引入党政干部、社科专家、先进模范与优秀校友等社会资源进入课堂,通过亲身经历讲述信仰与力量。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成为故事的发现者、讲述者与传播者,以此增强他们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在传播载体方面,要充分利用微电影、短视频、动漫、VR/AR等新媒体技术,创新故事呈现方式来提升叙事的吸引力、沉浸感与互动性,更好地契合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偏好。
增强师生间的话语互动,构建共生共长的教学生态。在教学组织层面,积极推广翻转课堂等参与式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更多用于深度对话、思想碰撞,教师要精心设计具备挑战性、开放性与思辨性的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在平台支撑层面,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社交媒体等工具,建设线上线下融合贯通的对话社区,鼓励学生围绕课程内容等开展持续交流。在价值引导层面,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理性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多元观点并允许进行质疑与探讨,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姿态对学生回应与引导,在理性交锋中澄清谬误、凝聚共识、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协商能力。
总之,艾思奇《大众哲学》所体现的叙事艺术,是理论大众化、传播艺术化、语言亲民化的成功范本。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要求,我们应充分借鉴其话语风格与叙事逻辑,在教学语言、内容选择、课堂结构与价值引导等方面持续优化话语体系,推动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增强其思想引领力与育人实效。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讲好故事,在讲理论的过程中讲出情感,正是艾思奇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教育遗产。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理应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