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农对苹果分拣装箱 金秋的阳光洒满志丹县顺宁镇刘老湾村的果园,枝头的嘎啦苹果缀满枝丫,红得透亮、艳得喜人,一场热闹的采收大戏正悄然上演。作为早熟品种,这里的嘎啦苹果已抢先迈入丰收季,一箱箱封装好的优质苹果正从田间地头启程,发往全国各大商超,将高原的“甜蜜”直送消费者手中。
在这幅硕果满枝的图景里,不仅飘荡着果农的欢声笑语,更印证着苹果这一“甜蜜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
走进果园,沉甸甸的嘎啦苹果将枝条压得微微低垂,光滑鲜亮的果皮泛着诱人的胭脂红,凑近便能嗅到清甜的果香在空气中弥漫。20余名工人分散在果树间,按照大小、色泽、品相将苹果分拣归类,装进不同规格的筐中,忙碌的身影与满树的硕果相映,丰收的喜悦在果园里四处蔓延。
“你尝一下,今年的苹果可甜了,可好吃了。”“嗯,真甜,甜得很。”果农赵世荣的声音里满是自豪,他正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种果故事。
“我是2015年承包的果园,2022年之前一直没挂果,熬了这么多年,从2022年到现在,这几年算是年年丰收。”赵世荣笑着说,今年虽受天气影响略有减产,但收购价却创下了历史新高,这让他心里格外踏实。
刘老湾村的嘎啦苹果能赢得市场青睐,靠的正是过硬的品质——着色均匀的胭脂红、沁人心脾的果香、脆甜多汁的口感,刚一上市便成了“香饽饽”。
首次来此收果的宜川果商张龙龙,刚进果园就被苹果的品质打动:“这边的苹果品质、个头、颜色都没话说,我今年在这儿订了40万袋,今天刚开始装果,按这个品质算,预计能装出12万斤左右的好货。”
从最初幼园时期的持续投入,到如今每年几十万元的稳定收入,果农们的好收成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撑。
志丹县顺宁镇果业技术员王延强看着满园丰收的景象,满脸欣慰:“这些年,我们围绕自然灾害防御、地上地下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给果农做了好多次培训,现在大伙儿都成了真正的务果能手。看到他们能卖出好价格,我比谁都高兴,接下来还会继续做好服务,帮助大家来年再获丰收。”
苹果产业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还为当地村民搭建起了就近就业的平台。
村民王国莲便是受益者之一,她笑着算起了“民生账”:“这几年一直在村上的果园打工,既能照看家里的老人孩子,又能挣钱补贴家用,今年到现在已经挣了1万多块钱了,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为何刘老湾村的苹果能有如此好的品质?答案就藏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里。这里地处苹果优生区,充足的光照、均衡的降水、较高的海拔、较大的昼夜温差,再加上深厚肥沃的土层,为苹果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床”,也让提前上市的嘎啦苹果不仅外观更诱人,口感和甜度也更胜一筹。
“我总共包了148亩果园,嘎啦和富士各占一半。今年的嘎啦早就被预订完了,每斤4.5元,算下来总收入能达到60万元!”谈起今年的收入,赵世荣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近年来,顺宁镇刘老湾村立足山地资源优势,将苹果产业定为全村主导产业,不仅在苹果全年管理技术上持续发力,还在农用物资供应、产业项目争取等各方面给予农户最大支持。这份“实打实”的帮扶,不仅点燃了果农的务果热情,还吸引了一批返乡务农能手扎根田间,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全村已有苹果园865亩,其中挂果园650亩,培育百亩以上种植大户4户、50亩以上种植大户9户。今年,全村完成苹果套袋约200万个,预计产值可达200万元。
“下一步,我们村党支部会继续在果树技术培训、物资保障、果业项目对接上下功夫,争取让老百姓都能在果树上见到更多利,让‘甜蜜产业’结出更多‘致富果’。”驻村干部张宵的话语坚定有力,也勾勒出刘老湾村苹果产业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