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忠林正在采摘鸡心果 金秋的吴起,群山叠翠间藏着别样的“红火”——山地果园里,一串串艳红似火、形似鸡心的果实压弯枝头,远远望去,仿佛满山“红宝石”在阳光下闪耀。这便是从东北引进的鸡心果,如今已从“外来客”蜕变为延安苹果产业的“新亮点”,更成为吴起果农手中的“致富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从试种到旺产:小果子结出“致富梦”
吴起街道办薛岔村大路沟组,是鸡心果在吴起“扎根发芽”的起点。
2018年,8户村民率先“吃螃蟹”,试种100亩鸡心果。不同于传统庄稼,鸡心果需要精细化管护,村民们跟着技术人员学修剪、学施肥,把果园当成“聚宝盆”精心照料。几年过去,试种园迎来丰收:每亩产量达2000斤,每斤售价稳定在8~9元,家家户户年收入均超10万元。
“这果子省心又挣钱!上市早、结果密,还不用套袋,省了不少人工成本。”在自家百亩果园里,村民刘忠林一边麻利地分拣装箱,一边笑着算起收益,“现在销路早打开了,每年收入10万元打底,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如今的薛岔村,鸡心果种植规模已扩大到530亩,加上其他品种的山地苹果,全村果园总面积超1000亩。按今年市场价测算,仅鸡心果一项,收益就有望达到85万元。
在长官庙镇李沟村,村民白志莲的果园同样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去年初挂果时,她家的鸡心果就收入五六万元;今年进入盛产期,产量大幅提升,“保守估计能突破八九万元,冲刺10万元!”白志莲手里捧着红彤彤的果实,眼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颗小小的果子,正托举起全家的幸福愿景。
从田间到市场:好品质打开“大销路”
“口感脆甜,汁水足,品质确实过硬。”客商许丽萍专程从外地赶来考察,尝过薛岔村的鸡心果后,当即敲定订货计划。她打算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把吴起鸡心果推向全国消费者。
鸡心果的“走俏”,靠的是实打实的品质,更离不开产业模式的支撑。薛岔村探索的“果畜粮循环发展”模式,让果园生态更优、果实品质更稳;在长官庙镇,当地围绕“稳面积、提单产、巧施肥、增套袋、抓营销、促效益”的思路,把山地苹果打造成普惠致富的“拳头产业”。
目前,该镇7个村共种植山地苹果1.2万亩,今年苹果套袋达2200万个,预计产量1000万斤、产值超2500万元,人均增收超4000元。其中,500亩袖珍苹果(鸡心果等品种)已有200亩挂果,产值约600万元。
丰收的果园还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到采摘季,游客们慕名而来,亲手摘下新鲜的鸡心果,体验田园乐趣。“又脆又甜,比超市买的新鲜多了。”游客张娜娜一边品尝,一边挑选带给家人的果子,直言要把这份“吴起甜蜜”推荐给身边人。
从特色到名片:小产业书写“振兴答卷”
从个别村组的“试验田”,到覆盖全县8镇1街的“大产业”,鸡心果已成为吴起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据吴起县果业技术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高伯明介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袖珍苹果(以鸡心果为主)2万亩,今年挂果面积约9300亩,预计产量1.4万吨、产值1.68亿元。
这颗“红宝石”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收益。它为吴起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打破传统苹果品种的局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如今,行走在吴起的山野间,红彤彤的鸡心果不仅甜透了百姓的心,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颗小果子的故事,仍在续写着属于吴起的乡村振兴新篇章。